p> 矿标收藏,有自己的一套完整规则,这点,李承还真不了解,没想到从泰勒这边补上自己的一根短板。
矿标收藏,检验市场价值的,有两大规则,其中一条就是泰勒的导师提出的。
第一条是矿标等级的划分,同等矿标,等级高的价值就要成几何级数增加。
早在1933年,英伦矿物学家弗赖伯教授,在欧美矿物学会的一次聚会上,首次提出矿标分级:拇指型,三厘米以下;微缩型,三到六厘米;橱窗型,六到十厘米;大型橱窗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博物馆级的,十厘米以上。
这一说法,很快被普及,成为应用至今的矿标分级体系。
其价值提现上,以紫水晶原石矿标为例,其具体价值与纯度直接相关,大体不差。一块拇指级的价值十美元以下,微缩型在两百美元以下,橱窗级达到两千美金;大型橱窗级则无法估价……
大小决定价值,这是一条宽泛的概念,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漏洞,第二条则在1987年出现,那就是泰勒的导师,罗伯特拉温斯基教授提出的“价值八标”。
“经典标本价值最高。”见李承真的在倾听,泰勒述说的兴致更高,她竖起纤细的食指认真地回忆老师讲过的内容,并复述给李承听。
经典标本是指带有详细信息的标签,或其他形式能够证明它年代、出产地等详细文件矿石标本。这种带有历史意义的标本是最珍贵的,因为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矿产开采和标本收藏的历史,“古董矿物”在西方市场上比新矿山新出产的同品种标本价格要高了很多。
“第二、晶型完美,晶纹和结构特异的标本,价值高。”
矿物标本,如果是理想最完美的晶型,那么它是可以跨越“大小”所带来的价值限制。
最典型的例子,美国地质博物馆中曾收藏的一枚菱锰矿单晶体,高度只有区区五厘米,但它的晶型呈现最为完美的锥棱形结构,同时晶体的透明度非常高,晶纹完整,被誉为“上帝之眼”“矿标皇后”,价值连城。
呃,顺便说一句,这枚“上帝之眼”在1994年被盗,下落不明。接受投保的大都会保险公司,为此赔偿美国地质博物馆六百万美元。
总之,西方收藏家通常会对一些特殊的晶体有很高的评价,比如单个晶体完整的晶面上出现了罕见晶纹,或有明显的双晶结构等。
“第三,颜色靓丽的矿标,价值更好。”她将手掌反过来,又曲下一根手指。
这点李承知道,在一般情况下,鲜艳的红、橙、黄、绿、蓝、紫色矿物标本,比棕色、黑色、灰色或白色的矿物更受欢迎。
“第四,透明度决定矿晶标本受欢迎度。”
大多数非金属矿物能够形成半透明的至少在其薄的边缘晶体,少数矿物可以形成完全透明的结晶。一般情况下,透明程度越大、晶体的价值就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