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摸底铜王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是报出一家酒店的名称,在西贡!

呵呵,他这次来港,接触对象很可能是西贡黑市幕后的那帮人。

“黄师傅,这佛像,用的是纯铜?”李承又拿起照片“请教”。

“这啊,铜锡铅合金的,并非纯铜。”

“那这铜佛像,是雕刻的还是铸造的?如果是铸造的,眉宇之间这么细腻的纹线,又是怎么做到的?”

“失蜡法铸造的,辅助以微雕手段……”

李承如同一个好学的后辈,拿着照片询问,黄学仁这会有点吴伟刚才的感受——很烦,可为了买这件铜像,还不得不耐心给对方解释。

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李承还真的套出不少东西!

黄学仁的言谈中,有部分内容,李承有着淡淡的熟悉感。

细思之后,越来越觉得,黄学仁的手艺,与中原孟津奇人郭玉唐的制铜手艺很像!

郭玉唐,清末民初金石奇人,不见经传,但老一辈口口相传中,从不缺少他的故事。

他原本是孟津一位放牛娃,专门给地主家放牛,十一岁那年,牛丢了,他吓得不敢回家,自己一人不知道跑到哪里。

四年过去,村里人都已经他已经死了,结果,十五岁的郭玉唐却背着小包裹,回家了!

回家之后,他不参与务农,喜欢一个人独自在邙山晃荡。别人问他,他就说自己在守山!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自古以来,洛城以北的邙山就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葬身之所。

邙山有什么可守的?不少人都猜测这小子要盗墓。事实上,他没有参与任何一次盗墓。

那他在干什么呢?

他在捡墓碑、墓葬碎片,各种碎片。

从1905年始,邙山盗墓之风猖獗,盗墓者往往是把精美、轻便的文物盗走,留下了重达几百公斤的碑刻墓志,以及众多的墓赃碎片。

他远远的吊在盗墓贼的后面,等他们离开,就开始挑拣各种碎片。

这些“垃圾”捡回来之后,有什么用?

他将捡拾来的瓷片,磨碎之后,重新烧瓷;又将金属片融化,重新铸青铜器;将墓碑清理干净,将碑刻墓志上的内容打成拓片。

1909年,他二十岁,于洛城东大街开了一家名号为“墨景堂”的古董店,将自己制作的各类瓷器、青铜器,拿出来摆卖。

此人和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京师图书馆馆长蔡元培、中海博物馆馆长徐森玉、辛亥革命元老张钫等众多名人,是至交好友。

只是,谁也不知道他一身手艺从何而来,他也从未和别人说起过。

1924年春,他接受军阀吴佩孚,以及当时北洋国务总理靳云鹏的联合邀请,主持修复新郑李家楼春秋大墓工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