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朱家故事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承。

六十多岁的儿子,抱着八十多岁的老父,四处求医问诊,只为尽“做儿子的本分”!

秦医生讲故事的能力一般,可平实的语言,偏偏就这么让人感动。

故事中的两父子,分别是八十五岁的朱敬圃和六十三岁的朱允烈。

朱家为无锡南桥书香门第,朱敬圃之父朱梦华,喜好藏书与金石书画,曾收购李思浩旧藏数千册,尤喜藏各种棋谱,苏浙一带颇有名气。

朱敬圃耳濡目染,所藏书画、古籍、现代著作和地方文献颇丰。

二十年代末,年轻的朱敬圃,因为中海著作人工会的关系(郑振铎是发起人),认识了生平最重要的导师郑振铎,两人因藏书结缘(郑振铎喜好收藏),多有书信往来。

郑振铎曾写信劝他“子毋以明刊而薄之,更逾十年,求明刊当如今日求宋元而更难也”。

受郑的影响,朱敬圃开始重视明刻本藏书的收集。家藏明刊本四百余种,因立志收集明刊千种,故将其藏书楼命名为千明楼,牌匾请大家叶恭卓书写。

除此之外,朱敬圃还藏有宋元拓本兰亭序等碑帖拓本六十多种,宋元名画所藏也近百幅。

到建国初期,千明楼的藏书已超过十万卷,其中,批校本、抄本、明本、清初精本超过所藏的三分之一,且多来自于吴兴沈知方(前文提过,世界书局的创始人,二沈之一)“粹芬阁”、武进陶湘(藏书家、民族企业家、刻书家)“涉园”、南海康有为(这个不用介绍了吧)“万木草堂”、江宁邓邦述(端方的师爷、诗人、藏书家)“群碧楼”、曹元忠(绸缎商、藏书家、金石学家)“笺经室”、杭州王体仁(盐商、藏书家)“九峰旧庐”、无锡孙毓修(目录学家、翻译家、藏书家、图书馆学家)“小绿天”等藏书之家的旧藏。

此外,朱敬圃又爱石成癖,所蓄奇石百余枚中,仅松柏化石即有精品二十件,金陵雨花石更多。

咳咳……新中国了!

然后……家中藏书、藏画、藏石、藏贴,尽数捐献……极大的丰富中海博物馆、金陵博物馆等。

朱敬圃此人至孝,六七十年代,其父朱梦华因某些原因,挂牌游街,六十岁的他,背着八十多岁的老父亲,父子同游,其乐无穷。

七三年,父亲朱梦华去世,七七年,朱家平反,返还部分藏品,并安排他于中海文史馆上班。可是,那时的朱敬圃已经身患“佝偻症”,直不起腰来,于是七八年退休在家。

佝偻症这种病挺痛苦挺缠人的,秦家是中海御医世家,秦老爷子在世时,帮朱老爷子按摩按摩,就会好一段时间。

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朱允烈每天背着老父亲朱敬圃,上秦家求医,从不中断。

秦老爷子九十年代年代初去世,朱允烈傻眼了——秦家中医按摩绝技只有秦朗继承,可秦朗在羊城301医院上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