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二战以前,活跃在山顶俱乐部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英伦人,这里可以说是港地英伦人的大本营和精英集中地。
二战中,东瀛人认为,这里是英军港岛抵抗力量的指挥中心,这家俱乐部遭受日军航空弹的精准打击,炸成一片废墟。
1946年,山顶俱乐部重建,也就是眼前这栋红墙黑瓦的英式建筑。
因为二战联手抗敌的关系,英人和华人的关系有所缓和,这家俱乐部开始有目标的对华人开放。但真正开放的还是最近两年——香江大局已定,英伦人需要在港地埋钉子,拉拢华人资本,因此,无论是总督府还是布政司,都经常邀请华资精英群体来这里会晤以示亲密。
李承还是第一次来。
据说想要加入这家俱乐部的门槛很高,具体高到什么程度李承不清楚,但有一个先决条件他还是知道的——加入这家俱乐部的前提,必须是英方的“友好人士”。
维吉尔作为前布政司司长的公子,自然是这家俱乐部的成员。
他为什么带自己来这里午餐……李承撇撇嘴暗笑,无非存在拉拢自己的心思而已。毕竟,能一次性拿出两百万英镑购置藏品的年轻人,怎么也算得上“青年才俊”,更何况自己还顶着饶固庵大师弟子的名头。
维吉尔的态度,甚是殷勤,招呼李承携手走入这家俱乐部。
大厅中有不少人,多是欧美面孔。
李承随着他进来后,目光很自然的扫扫四周。
俱乐部大楼内部的装饰,带有浓浓的维多利亚风格。
在装饰风格上,很难对维多利亚样式进行准确的分类,它似乎更像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罗曼式、都铎式、伊丽莎白式或意大利风格,进行混搭或者重新诠释,并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运用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原有的用色或者构图方法。
所以,维多利亚装饰风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混搭普遍,,繁琐装饰,异国风尚。
眼前的大厅,顶棚采用的是意大利风格的石膏浮雕,边角采用精细的垂花、肋状物和花卉以及结彩;四只立柱则是有了强烈的哥特式细节——拱形的雕刻装饰被运用到跨梁结构上;四周的几何图形墙纸,则有着相当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维吉尔在这里如鱼得水,基本上都认识,不停地给李承介绍,这位查理斯,那位是威廉,那又是巴里什么的,一会功夫,李承已经交换出去十多张名片。
这就是香江英伦人的圈层,李承交换来的名片,要么是贸易公司的老板,要么是某某行的董事,还有一些法官律政人士……总之,都是精英阶层。
都是初次见面,自然不会聊得太深,没耽误多少时间,在一位侍者的带领下,前往俱乐部内部的意大利餐厅包厢。
两人坐定,维吉尔将菜谱推给李承,非常港化的举起大拇指,摇摇,“这里的意大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