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屏风样画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又系明朝“神仙宰相”李春芳的六世孙。祖父李法虽五官职,可其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等人唱和,工书法,善诗,颇有名望;父亲李朱衣担任过文林郎,学识不错,当地“贡痒”。

李复堂二十六岁中举,二十九岁因画而显,受康熙皇帝擢拔,“南书房行走”,成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为康熙绘工笔花鸟。

“南书房”这个地方,在字面上看,它是个读书处,事实上当日它是皇城里的皇城,中枢内的中枢。

康熙九岁登极,当时议政大臣的权力极大。康熙渐长,在除鳌拜以后,为缩小议政大臣的权力,亲理朝政,并“建立南书房于乾清门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

南书房显然是皇帝亲信的秘书班子,智囊团聚会之所,所以,在南书房行走的官员,无定员,也无品级的限制,往往炙手可热。

此后几年,也许是他人生最高光时刻。

随即,霉运到来,“以忤大吏罢归”——得罪大官被一捋到底,“两革科名一贬官”!

最后沦落到扬州卖画为生。

时至此,他已经迈入中年,由工笔花鸟,转攻写意花鸟,与同乡人郑燮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板桥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呵呵,两个卖画为生的苦逼。

若无这段曲折经历,历史上也许就没了扬州八怪之李复堂——“昨夜老夫曾大嚼,临风一吐有新诗。”

好狂!

李承用裁纸刀小心的割开衬板缝隙上的黑紫色漆面,又用螺丝刀小心撬开这幅衬板。

哈哈!忍不住一阵大笑!

赌对了!果然是绢画《鹦鹉寿桃图》,内容与第四屏封面雕刻,一毛一样!只是,绢画价值更高,底部有款:“臣非老画师”;钤印“臣鱓之印”。

“非老画师”这一题款,后世颇多争议。

有理解为自谦,意思“我还年轻,稚嫩”;也有理解为自得,“我年轻,画艺尚且如此,你们这帮老……”;第三种理解则是出自内心表述,“终老画坛,非我所愿也”。

这也许是李复堂的一种心机吧,毕竟作为一名年轻的宫廷供奉,相见皇上并不容易。希望这种特立独行的留款,让皇上关注到自己,并非不可能。

这幅画作,与屏芯等大,典型的样画!

李承之得意,并不仅仅为了这幅画,而是为了“一套样画”——既然第四屏有李复堂绘制的样画,那么其它七屏,应该也有!

一套八幅!

尽管不是李复堂鼎盛之作,但这套画,源自宫廷,自带皇家加成,上拍时其价值未必弱于他鼎盛之时的作品!

单是这一套八幅李复堂工笔花鸟,就足以把今天支付的两百万英镑收回!

绢面面鲜艳无比,如同新画,这漆封效果,杠杠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