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的却采用“通经断纬”,局部回纬的方式织制。
因而在缂丝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会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就像用刀镂刻过一样,古人形容其“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称缂丝。
普通织物在表现花纹时,受技术限制,一般都织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规整纹样,走的是大纹饰、大色块。
而缂丝却因为断纬和回纬,能自由变换色彩,对小局部的着色非常细腻到位,因而擅长表现细致精微的色彩过渡和转折,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
因而特别适宜摹制书画作品,它所表现的物象生动逼真,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眼前这幅尺寸不大的缂丝织物,就是一幅《仙山楼阁图》。
“仙山楼阁”,是中国传统画作中广泛被用到的题材,只要具备“山”“云”“楼阁”“仙/人”,表现风格较为缥缈,即可称为“仙山楼阁图”。
中国绘画史上,类似的画作比较多,像南宋画家赵伯驹,明代画家仇英、盛茂烨,清代画家王时敏等,都创作过《仙山楼阁图》。
楚老原本是低头查看,后因为木盒上不平,他直接上手将缂丝织物摊开,再后来直接捻起两端边角,将其悬挂起来,边看边慢慢举高,迎着光线,一点点的查看。
缂丝表面挺脏的,除了灰尘积垢,还有一处油渍,但这些似乎并不影响楚老欣赏,边看边啧啧称叹。
楚老的手法,就是“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
李承也趁机再细看一遍——刚才购买时担心引起摊主疑心,没敢看得太仔细。
缂丝织物中的仙山楼阁,沐浴在光线之中,在素色底子的映衬下,加上微风轻拂,飘飘荡荡的,有着一股子让人飘飘欲仙的怪异视觉感官。
“乾隆苏工,不错,好东西。”
李承一回头,马老不知什么时间已经站在自己身边,说话的就是他。
老爷子眼力了得,一眼看出清代乾隆年间,苏工工艺。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汉代楼兰遗址中就已经有中西域风格混合的缂丝毛织品,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说明当时缂丝工艺水平相当高超。
文物大盗斯坦因,他在整理诸多回疆文物后发表过有关缂丝起源的论文,认为缂丝工艺,极有可能源自西亚或者阿拉/伯,再由张骞通西域,传入中国。
考古界基本上认可他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缂丝这种工艺,在西亚并没有流传下去,也没有文字记载,甚至连实物发掘都很少,反而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逐渐成为中国织品工艺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中国隋唐,缂丝已经开始大面积应用,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用缂丝织品做书画包首——敦煌藏经中有不少珍贵经书都采用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