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在很多时候是用来作为文房用品的统称,并不仅仅指笔墨纸砚。
李承面前的一只大纸箱中,盛放着许多小件文房用品,应该都是收上来的“乡货”(从乡下收上来的零散货),尽管色泽暗哑,但有几件造型别致,挺有意思的。
出现在李承手中的第一件,是荷叶搁笔。
巴掌大小,荷叶形状,铜质,叶脉清晰,边缘部位约有五分之一错银。
叶柄为底托,可平置于桌面上;底托部位同时分出一根新枝,从荷叶凹处探出,在叶中形成一枝卷曲的新叶,横置;新叶上面伏着一只墨色的拖长尾巴的幼蛙,双目圆瞽,脚蹼乱蹬,似乎正在竭力往上爬。
卷曲新叶,以及幼蛙,都是用来临时搁笔,可斜置,也可以平置。
这是一件颇为雅致的书房搁笔。
李承用手掂量一下,重心很平稳,工艺听不错的。
又将笔托翻过,哟,竟然有款,只是这款名让人看不懂。
“北陵山人”?谁啊?
李承倒是记得保定涞水,有座北陵山,很丑又很穷,一点名气都没有,他之所以记得,是因为贾郑廷曾经去北陵山参加过一次黑市拍卖……
这“北陵山人”……李承翻遍记忆都没想起是谁。
“北陵山人”款的下方,还有一个“竞”字款。
这个“竞”字的笔画,让李承微微一愣,晕,竟然是日文写法,双竞拼合,李承再熟悉不过。难道这是一件东瀛风格的文房用品?
其实,只要捅破窗户纸,结果便迎刃而解。
这是一件东瀛明治时期的文房工艺品,表面“错银”并非中国错银工艺,而是东瀛的雕金象嵌!北陵山人并非保定人,而是东瀛京都北陵村著名大匠师北陵义光!
“竞”应该是定制者的款号,谁呢?
其实不难猜,北陵义光是东瀛明治时期知名匠师,能找他定制书房用品,且流落在粤地,有且只有一人最符合——陈炯明。
陈炯明是清末民初军政代表人物之一,有名的粤王,主张联省自治,对抗孙大头——陈炯明兵变,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事件。
他字竞存,书法作品签章,有用过单字“竞”的先例——陈炯明可不是一个武夫,他创办《闽星半周刊》、《闽星日刊》,提倡“新文化”,在岭南相应五四运动新思潮。
另外,他还是清末明初的颇具名望的书法人,为《公论日报》所做的刊名题词,被众多书法爱好者奉为“南国健笔”。
不错,好东西!
李承掂量一下,向摊主展示,“这笔托多少钱?”
那黑瘦摊主盯着他手中的物件看看,似乎想起来,笑着道,“这可是有款的笔托,错银工艺,挺有韵味的,一千元!”
这价格,买一件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