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10全10美

作者:炎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秀一街墟市,真有好东西的。

尽管身后的跟屁虫阴魂不散,到早晨八点半,墟市即将散去时,李承三人手中已经拎满了包装袋,收获八件各色古董古玩。

最后一件是一幅画,绢本,水墨淡设色,纵一百四十二公分,横五十六公分,是宋末元初颜辉颜秋月的《江渡图》。

颜辉在国内书画圈乃至收藏圈,并不算特别有名,但在东瀛名气甚大,属于东瀛人崇拜的“法常(宋末元初画师)”一脉。

这就是中日审美观点的差异。

东瀛人的审美中,“物哀”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标准,而法常、颜辉一派的画风,普遍“寂寥与凄凉”,深合东瀛人的艺术审美。

与之不同的是,这种艺术感觉,在国内画坛不占据主流,所以连带着法常、颜辉等人,在中国的艺术史中,只有“画师”这样的称谓,连“大师”都没有被评上。

举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法常!

法常僧法常,蜀人,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石、人物……

当时的文人画领域,对牧溪的评价很低。

比如元人汤垕着《画鉴》说:“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恶无古法。”

又比如明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说:“法常号牧溪,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但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

“粗恶无古法”,这是很贬斥的一句评价。

但是,法常在东瀛的待遇呢?

当时东瀛幕府将收藏的中国画,按照上、中、下三等归类,牧溪的画被归为上上品。

以至于法常的主要作品,基本都收藏在东瀛:《观音、猿、鹤》三联幅、《龙、虎》对幅、《蚬子和尚图》、《潇湘八景图》、《渔村夕照图》、《远浦归帆图》、《平沙落雁图》等等,都是东瀛国宝一级文物。

扯这么多就是想说……又捡漏啦!

现如今九十年代中期,法常还没翻身,更勿论颜辉,所以,这幅《渡江图》最虽然是宋末元初古画,摊主也不敢要太高价位,最后成交价三万五千元华币。

妥妥的白菜!

至此,上班的人潮彻底上来,天光墟解散,李承合计入手九件藏品。

明成化莲花纹青花梅瓶一尊;

明濮澄浅浮雕梅花笔筒一方;

十九世纪末法国lip厉溥珐琅彩闹钟一座;

唐飞鸟纹镂雕香囊球一枚;

黎雄才金碧山水镜片一幅;

清代紫檀卷草纹茶台一方;

清阮元《石画记》光绪十二年刊启秀山房丛书一套四卷;

清东溪款(赵松亭清同治/光绪间宜兴紫砂陶刻高手)紫砂刻诗文茶壶一方;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