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江滨,初名沪渎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改称静安寺至今,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迁至今寺址。
此后,浮浮沉沉,几多波折。
先是明朱棣时期,“太子钟一事”——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献铜六千斤铸造洪武钟,钟上题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的铭文。传言静安寺有藏匿建文帝嫌疑,一度遭江南官府冷遇和打压(见《华亭记事》),几乎断绝寺产。
这事也挺怪的,整明一朝,除洪武钟外,静安寺几乎不见载于历史,这与静安寺千年禅院的身份严重不符。这是否证明建文帝真的没死?
有清一朝,静安寺复兴。可惜的是,太平天国攻占沪江,李鸿章的淮军未能挽救这座千年古刹几被全焚的命运,仅剩一座大雄宝殿。
得川沙县(浦东区前身)绅士姚曦(中海姚氏家族,中山陵建造者姚锡舟的叔祖父),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捐赠,重建静安。
清末民/国,可以说是静安寺最辉煌的岁月,不仅是中国佛教总会的创办禅林,更改制为十方丛林,这是由单一宗派庙宇向天下僧林过度的重要一步。十方丛林往往被看成中国寺庙等级划分中最顶级存在,它广开门户,纳天下门徒,同时也可向天下寺院下佛旨的存在。
红色十年,,静安寺遭受冲击,僧众被迫还俗,寺院被工厂占用,1972年大雄宝殿遭火焚毁。
好在很快拨乱反正,最近十多年,静安寺在正府和善民信徒的支持中,屡次修缮,并扩建庙宇,规模越来越大。
车停在金陵西路停车场,李承和泰勒走着过去的。
远远的就能看见闹市中心的静安寺,金碧神圣,庄严大气!
寺庙建筑按照严格的中轴线布局,自南至北依次分布着赤乌山门、钟楼、鼓楼、兜率殿、大雄宝殿、圆通殿、真言宗坛场、功德堂,身处闹市,却是难得的清净之所。
今天周末,香客不少,院内早课的颂钟声响起,左右两侧禅门打开,广迎八方信徒。
李承和泰勒夹在人群中,一点点往前挪动,好在井然有序,人多而不乱。泰勒有点小紧张,握着李承的手,微微出汗。
李承对佛家研究不深,不过,哄哄泰勒还是足够,笑着和他讲解佛家心意。
上香,是人与佛、圣尊、先祖的一种沟通方式,又有着自然清静便于思考的作用。上香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和先人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同时警示自己,在这红尘滚滚的世界上,不能太浮躁,要学会把心放下。
一通似是而非的言论,不仅让泰勒信以为真,还吸引前后香客的注意。
“小兄弟讲得真好!深得佛宗三味。”排在前面的是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妇,男人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赞道。那妇人衣着装扮很端庄,很有修养,回头打量着李承两人,笑容也很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