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元宝……除蟠龙(龙形盘曲环绕)外,还有坐龙(龙纹呈蹲坐状)、立龙(龙纹呈站立状)、水龙(立龙下方有水波纹者)、旱龙(立龙下方无水波纹者)、飞龙(龙纹呈飞腾之势)、长须龙(龙须较长)、曲须龙(龙须呈弯曲状)、大尾龙(曲须龙的一种,龙尾特长)、反龙(龙身走向呈反s状)、游龙(龙纹作游动状)等……
也就是说,它解释的“反龙”为“龙身走向呈反s状”。
纯属胡说八道。
光绪元宝“反龙”一共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是指张之洞在粤省试制的第一批机制币“库平七钱三分银元”——张之洞认为,当时在流通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墨西哥银币重七钱二分,为使新银币受欢迎,应将其重量增加一分,所以为七钱三分,俗称“七三反龙”。
七三反龙又是怎么“反”的呢?
正面分内外两圈,内圈楷书和满文“光绪元宝”,外圈为英文。
背面中心为蟠龙纹,外部为“粤省造”和“库平七钱三分”。
喏,这个反龙并不是指龙纹反s,而是指和日后我国各省所铸龙详图样正面全为中文,英文在龙图这面正好相反。
那李承手中这枚“北洋造七二反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面有两点变化。
库平七钱三分变为二分,是当时汇丰银行的建议——等值银币更容易流通,一枚七钱三分银元,换一枚七钱二分的墨西哥银元,老百姓不是白白吃亏了么?要不还要对方找你一分?
张之洞听到之后,引以为然,很快改成“七钱二分”,因此,又有“七钱二分反龙银元”。
再说说“北洋造七二反龙”。
光绪十三年,李鸿章改制宝津局,想要铸造机制币,结果捣鼓一年多没能捣鼓出来,便责令张之洞派人指导协助宝津局制币。
粤省钱局的那帮技术人员过来,很自然的,带来“七二反龙铸模”,第一批北洋造试铸币,全特喵是“北洋造七二反龙”,大约有两百枚左右。
该银币正面点圈内为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外围为英文。背面蟠龙居中,周围镌“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十字。
当此币之样币呈送朝廷审定时,清廷认为洋文列于银币正面不合体例,下令将洋文改镌于背面。
喏,这就是第三种龙洋反龙——“北洋造七二反龙”的来龙去脉!
还有第四种龙洋反龙,长沙制币局出的“七二反龙”——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时铸造的,李承只听说过,没见过实物。
北洋造七二反龙非常珍贵,从试铸币到朝廷命令调整版面诏令下达,前后铸造十二天,大约数量为四千枚左右。
这东西,数量极其稀少,论市场价格,可不比那对“铜鸠”的价格低。
也不知怎么就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