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说的李承一愣,很快醒悟过来。
按理说,赵一河是没有能耐达成这件事,他的能量点不够,肯定不足以决定一个去世三十六年的国付后人名册这种大事,一定是有人看到自己或者说身后的饶师……所代表的东西,才在赵一河面前放出一丝口风……
也就是说,赵一河放出来的话,并非代表他自己。
呃,如果这么说,那这件事还真的有很大可能性。
为什么要有这个提议?李承搓搓下巴,很快又有猜测,说不定与今年二月“沛瑶遇害”有关。
爷爷的八弟佩瑶,人代副,副国,今年二月遇害,这件事案情明显,已经水落石出,可是,有关部门肯定要给李家一个交代。
这交代……就有说道了,可操作空间很大。
现如今的李家二代中人老的老,死的死,三代中并没有出挑的,所以,李保合借此机会想要上名册,也不知主管部门怎么考虑的,最终并没有选择他,而是将补偿的恩惠,投到已经去世的李沛伟身上……也就是自己这边。
我去,天上掉馅饼?
为什么馅饼会砸到自己?
可能与自己这两年不停的向国内输送文物古董有关,最终有关部门才做出这样的决定——收拢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港商,美籍华人,自然要比安抚国内的民盟人士,效果更好。
也许,这就是原因。
李承自觉想通了,对老爷子拱拱手,“这事成与不成,无论如何都要感谢赵老。”
老爷子再度哈哈一笑,“放心,既然有口风,我赵一河还是能板上钉钉的。”
这句话说的很自信。
确实,只要想一想他的两个儿子所在职位,就能明白赵家在工商和统/战这一块,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赵晨武,工商联的副主管,性质上主商贸偏统/战,另一个儿子赵晨煜,民委民贸会的人,主统/战偏经贸。这两位能有现在的职位,绝对是老爷子的厚泽。
他说他能钉钉,应该能做到。
既然这件事有人放风,岂不是十拿九稳,要赵家何用?
还真不是这样,整件事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人上书倡议,还需要联络一帮人力挺,还需要合纵连横排除异议——不要认为没有异议,还需要利用合适时机正式公布。
总之,李承自己肯定搞不定,即便有人抬,他也做不到。只有赵家出面,非常合适——赵家无权做决策,但赵家有能力推进部分人的意志从而落实政策。
所以,李承是需要感谢的。
“我累了,赵斌赵海,阿昱,送我回去歇息。”老爷子奠定基础,自然不参与后续具体谈判,他点名带走赵海赵斌,留下赵晨武和赵帆,意味着这件事,由赵家父子全盘做主。
这栋别院是赵晨武家,赵一河住在另一栋别院中,今天李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