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血光

作者:君朝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伟力威聚于手印中。

他们每攻出一招,即大喝一声真言,舌绽春雷,震响在萧琰耳边,与招式配合,形成音波攻击,直撼心神灵台。

萧琰出刀。

每出一刀,也清喝一字。

她喝出的是东晋道门宗师抱朴子葛洪创立的六甲秘祝:“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后来中土佛门援引了抱朴子的密祝,创立了中原密宗的九字真言诀。而萧琰喝出的这九字,却是用在她的锻体功法中,名为“喊山诀”,每一字喝出,都是鼓荡内气,锤炼肌肉,同时震动灵台,锤炼神识。此时她灵机一动,用到对战应敌上,恰与那四人喝出的吐蕃密宗真言相制,抵消了他们的音雷攻击。

她每喝一声出刀,刀光忽现忽隐,虚实相幻。

当你以为是虚时,那一刀却是实的;当你以为捕捉到了刀芒时,那一刀却是虚的。

四人的拳、掌、指印发出去,却总发现有一道刀气在那里等着。

因为萧琰出刀后发先至,每一刀都比他们快。

她比四人强大得多的神识让她可以洞察先机,而反应的快慢和出刀的速度,又与神识和内力紧密相关:神识越强,反应越快;内力越强,速度越快。出招的速度还取决于身体的反应,所以武者要精深必须锻体,不仅因为强大了才能承受更强的内力和神识,还因为锻体能增加对肌肉的细微控制,提高身体的反应速度,做到“动在意先”,意念一动,招式已经先出去了。而萧琰在这三方面都占着优势,所以才能以一敌四,虽然四人的攻势还合着阵法,威力更增,但她却没落下风,甚至还隐有克敌之势。

但百招之后,萧琰发现了不对。

按道理来讲,越打下去,双方内力消耗越大。萧琰的内力也在消耗,而密宗印诀这种以念力沟通天地伟力的功法,对神识和内力的消耗更大,所以出招威力虽大,却不耐久战,跟显宗的“大般若掌”是一样的,刚猛不能持久。

但这四人却是越战越猛,非但没有内力消耗后继无力的景况,反而攻势更加有力,拳、指、掌力雄浑,实力竟越打越强,而且出手疯狂,仿佛陷入到半佛半魔的状态,完全不顾自己生死,只攻不守,以伤换伤。

这让萧琰感到头痛了,这简单就是同归于尽的打法呀。

她不惧拼命,武道不以命搏,何以前进?但对方是四个人,就算她不介意以伤换伤,但对方每人中一刀,她就要中四击了——太不合算。

拼命是为了“活着”,不是“拼命去死”。人死了,还谈什么武道的进益?所以,萧琰是不会与对方去拼死的——除非不拼死不足以成活。

此时,在他们激烈的搏战下,离潏水河已经有四五里之远了,已经可以清晰的看见终南山的轮廓。

萧琰决定将四人引到终南山上。平原地形对四个杀手的合击太有利了,相形之下,就对她不利。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