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魏重润;邵崇廉也算,但他的公心多是在朝廷利益上,对小民百姓的疾苦并不如魏重润这般有切身体会并以改善民生为己任,而且也无魏重润执宰十来年的威望,以及与各个世家宰相抗衡、捭阖的能力,他的作用只能是辅助。
魏重润提交这份议案的时间也是选得极好的,就在两天前,政事堂刚刚讨论通过了一份授阶诏书,也是最后一份奖功诏书——对平息霍乱疫灾的立功人员。这份诏书上只有一个人的姓名,因为她的功绩需要时间来验证,所以这份奖功诏旨在三个月后才颁发,落在太医署援疫的众医师和道门其他药师之后。
她就是沈至元。
圣人在政事堂呈报的奏札上用朱笔划去了“梁国公世子夫人”这个前缀身份,以及“沈清猗”这个姓名,只留下“至元道师”这个身份,并且加批“大慈普济妙应道玄孙先生之持法弟子”。
——“大慈普济妙应”就是道玄子,这是高宗、穆宗、章宗三代皇帝颁下的尊号,用以表彰道玄子慈悲为怀、妙手回春,应民间所急,普济活人之举,而这尊号也实至名归,单是道玄子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并且编著妇科助产术、婴幼看护及备急方两部专著,就挽救了无数大唐育妇和婴幼儿的生命,可以说大唐帝国的人口繁衍之盛其中就有道玄子的功劳,因为难产和夭折的孩子少了。而圣人加批的“持法弟子”在道、墨二家中都表示继承法旨的弟子,也即佛门的衣钵弟子,这与其他弟子的意义自是大不相同。
宰相们当然都注意到了圣人的朱批,而且体察到了这其中的别样意味。
魏重润当然也在其中。
虽然这位寒门宰相并不知道圣人下的那盘天下之棋,以他的身份,还没有达到触摸这个秘密的层次,但不妨碍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嗅觉——之前在堂议中,崔侍中和裴中书二相一唱一和,就将原拟的“中大夫”提到了“太中大夫”,升了半级,而张夷直、郑执中这两位世家副相虽然没赞同,却也没明确反对,似乎对这位药王孙先生的弟子也有隐约的不寻常的意思。
魏重润还没弄清楚其中关节,但这种态度对于后面讨论沈至元那份上疏是好处的。诏旨发出后,魏重润就去了裴昶的公房,次日又去了崔希真的公房,当然是试探加斡旋……这两位态度含糊,却也没明确反对,只说应当妥善考虑——能说出“考虑”,就意味着没有坚决拒绝,魏重润心里又多了两分成算。
堂议的开始是不温不火的。
照例是堂吏先读议案札子,然后退下,魏重润作为议案提交者,便需当先陈情。
他说:“何谓公利疾预卫生体制?”
这是沈清猗上疏的核心,也是新体制的名称。
体制,不仅仅是一个制度,一个法令,而是多个制度法令的集合,以及执行这些制度法令的专门机构,就和之前通过的平民住房贷议案一样,将构成一个新的制度官署体系。所以,沈清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