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 崩逝

作者:君朝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少见的,权责职任之重是诸副相之首,仅次于三位正宰,比起以前预期的位置,倒是更高了。对姚副相来说,也是意外之喜。

明眼人还看到重要的一点:目前政事堂诸相中,除了魏重润、邵崇廉是寒门出身外,包括新拜相的沈纶、颜俊卿在内,都是世家家主——世家执政的分量太重,让寒门官宦之家的姚蓝成进入,这是增加寒门执政的分量,是太子对权力制衡的必要之举。

此外,除了三位新任命的副相外,人们还关注着政事堂另一位重头人物——门下侍中崔希真的离任。

这位已经是七十多岁了,早几年就到了致仕年龄,若非太上皇留着他,早就归家赋闲去了;而今虽然还在位置上,但大家都清楚:太子这是要留着崔侍中,直到太上皇离去,让这对对君臣,走到最后。

随着至道元年仲春的到来,受召前往太上皇宁寿宫的人尽日不绝,有亲王公主,有皇室宗亲,有大臣官员,还有天策上将们,大家都知道——太上皇的日子已经逼近了。

在悲伤之余,朝臣们也都在想着:崔侍中之后,会是谁?

被人盯着位子的崔老侍中,却是整日老神在在的,一点都不忧虑谁来接他的位置。反正,不会是崔家的人。

崔家这一代都不会出宰相,这无关乎他们的能力和皇帝的信任,而是高宗皇帝定下的,一直延续不动摇的权力制衡制度。大唐很大,这个“大”是各方面,不止疆土,而宰相的权利也很大,身处宰相位置上,给家族带来的势力增长是难以估量的,一个甲姓世家如果连续出两任宰相,那必定带来惊人的势力膨胀。不说皇帝要生出忌惮,就是其他世家又哪个愿意看到?恐怕势力猛增之后带来的就是皇权和诸世家的联合打击,从极盛的位置上跌落下去。

高皇帝当初就说过,权力只有制衡,才能稳定。

崔希真可不想崔氏破坏这个权力制衡的规则,将崔氏架到火堆上去——尽管世子崔光弼具备着为相的能力和格局。

“高皇帝是大智慧者,咱们如今,也还是在她的智慧下前进。”崔希真在宁寿宫里对太上皇这么感慨道。

私下里,崔希真喜欢称高宗为高皇帝。

严格来说,这是不正规的称呼,因为只有庙号高祖或谥号为“高”才能称为高皇帝。

但谁在意这个呢,反正太上皇和崔希真都是不在乎的。

事实上,史官在《世宗实录》中记载着:世宗为高宗拟定的庙号是圣祖,高宗的宰相们为高宗评拟的谥号是高,然而高宗留下遗诏中说“朕不越母”——高宗的母亲是明宗,不越母,即庙号不越宗——世宗和宰相们只得退一步,于是圣祖高皇帝成了高宗武皇帝。相比“武”,崔希真更喜欢“高”,高者,站在青天之上,望到无穷远处,以高远的智慧,指引着大唐的方向,……天启,就是高宗的计划啊。

以这位大智者的智慧,崔希真相信,这是大唐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