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二章 她渴望她的鲜血

作者:君朝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定征税的鱼鳞册,增加国家收入。

这几份奏章经由地方进奏院递到都进奏院,再递到户部。

主管税赋的是户部税赋司郎中一边看一边呵呵,“老生常谈呀。”

朝廷治世这么多年,难道不知道地方上大户兼并田地吗?难道不知道有隐户只缴租不纳税吗?难道就没有眼明心亮的大臣提出清查田亩吗?从高宗朝起就有人提出抑制土地兼并,清查田亩,累积下来都不知提过多少议案了,诸如方田均税、经界法之类的,在税赋司存档柜里都积了一堆陈年奏章了……朝廷为什么一直未施行?难道是这些清查田亩的方案和措施不完善?呵呵,这里面可有道道了。

户部郎中心里摇头,这些年轻人啊,还嫩着呢。便将奏章搁置到了“不受理”的案柜中。

但户部郎中没料到,他这按以前惯例的“不受理案”,却在后面引发了风波。

不过此时,尚书省还不知道,更不会提到政事堂讨论。

户部是尚书省管辖,被搁置的奏章当然也到不了李毓祯的御案上。

……

东暖阁的御案上已经搁了一摞摞奏章,左边是未阅,右边是已阅。李毓祯朱笔批阅的速度很快,因为多数奏章是政事堂已经处置好的,处置意见也多半周详,否则宰相们就该下台了,李毓祯或批“可”或批“阅”,不需花费多少时间。另一部分是皇帝直辖部司上呈的奏章,不经过政事堂,直接呈到东暖阁,多数是汇报工作,以及实施的计划,少数是禀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李毓祯也只需判断可否,或者增加补充意见,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这段时间,她处理政务的主要精力放在燕周占领地。

燕周都城已破,国土被占三分之二,目前战事暂休,当前重要的是占领地的分割。

虽说战前就已经与乌古斯签订了协议,但部分细节还是要协商敲定的,例如燕周都城的划分。

当初协议定下的是:谁打下的,就是谁的。

但都城是两军一起打下的,如果按此原则,两国驻军和治理都有不便之处。

一则同城之内,怎么构建军事防御?二则同城治民,便是一城两制、一城两俗,而乌古斯的文明和经济都弱于大唐,这同城治民的情况大家都看得见,“乌古斯治民”能不心慕“大唐治民”?不定发生多少逃民事件,乌古斯还要不要治理了?

这种分割法,乌古斯肯定是不乐意的。

大唐表示:这个可以谈。

于是两国派出了谈判团,在燕周都城会商具体的分割协议。

乌古斯谈判团提出“以资源换土地”,即:包括燕周都城“长安”在内的京畿路北段归乌古斯,都城南去一百五十里,以阿姆河中游为界,河之南归大唐。也就是说,大唐军队要退出二百里地。

之前李毓祯和政事堂已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