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第四二七章 王叔文的思考

作者:君朝西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国家虽安,忘战必危!”——这是大唐的教育,以荣辱感,使命感和忧患感为根旨;以“忠诚,荣耀,勤奋,进取,创造”为思想核心,辅之以礼仪品德教育,和克里特的公民教育相比,大唐的读书人更具有勤奋、进取精神。

王叔文摸出袋表看了一眼,已经是人定二刻,这些清扫街道的公民还是不慌不忙的,干起活来有种散漫感,若是唐人必定是利索的,只需三五人半时辰就能扫完这条大街,但这条街上聚集了大约三十公民慢悠悠的估计要干一时辰。

王叔文深信勤奋的人才会进取,懒洋洋、干活散漫的人怎么会积极进取呢?只会让日子过得悠闲。他心里是不认同小富即安的,思忖克里特王城这些公民颇有“富足而安”的心态;大唐的国民如果都是这种心态,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开拓、进取的帝国,更不可能引领世界。

不过,克里特和大唐不同,它是海洋小国,处在两大帝国的夹心,太“进取”早就亡了,只能富足而稳。长期的安稳,养出散漫的公民性格就不足为奇了。

由公民性格王叔文又想到大唐的国民品性,唐人也是善良热情的,也自觉遵守伦理道德,但其他道德却是要培育。如果唐人主动留下清扫大街会被赞扬有德,但也会被个别人嘲讽“出风头”;然而在克里特,却是司空见惯的,大家都认为是公民应该做的事。

这是克里特的公民教育胜过大唐的国民教育的地方。

品德不是人人都有,但公民道德却是群体规范,当规范成为习惯,就是自觉行为。品德不好培养,习惯却可以强制形成。王叔文思忖着,高宗皇帝说的“礼仪国民”,应该就是品德国民和规范国民的结合,而后者更容易养成。这种“公民道德”的教育,或许可以引入大唐的国民教育中。

王叔文一边思忖着一边徐徐而行。街道很宽阔,但使团行得并不快,一是有公民清扫,二是不断有公民打招呼。萧琰和王太子边行边谈,从克里特的公民教育聊到大唐的教育,从公民道德聊到习惯、礼仪、法律,等等,行到王宫东部的迎唐使馆时,已经是深夜子时了。

迎使团的一部分官员留了下来,方便和大唐使团官员来往,加深了解。各人洗漱安顿后多个房间的灯仍然明亮,使团官员多数在写札记,整理今日的见闻和思考。萧琰打了锻体拳后才洗漱,在灯下写完札记,又思考大祭司长说节后再见的用意。

重点是“节后”——从明日起到大地节还有四天,这四天要做么?或者要发生什么?

萧琰想了几点,都不能确定,遂不强求,将之搁下。取出信笺,静下心来,继续给沈清猗写信,写到歌者赞歌时她唇边噙笑,眸光柔和,笔锋墨色迤逦,清丽缠绵如曲江碧水:

“我觉得,你就是天上的神仙……”

在萧琰心中,神仙不是霸气强大,也不是冰冷无情,而是淡然克制,就像沈清猗那样的。

你就是我的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