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头在门边往里望。
“平安,声音能开大些不?你三大爷也想听一句半声的。”
江平安回头笑了笑,没有拒绝,将声音开到最大。
“就是这个味儿!你这新的收音机就是好,声音大,音质清晰,听着舒服。”
阎埠贵竖了竖大拇指,一脸羡慕道。
江平安提了两个小板凳来到门边,递给阎埠贵一个,笑着说:
“三大爷,你要是不节省电,你那收音机照样能听得够味儿。”
其实院儿里都是包灯用户。
以照明电灯只数及功率瓦数,按月定量计费。
先数灯泡再交电费,这种方法学名叫“包灯制”。
操作方法就是数灯泡,电费多少取决于灯光瓦数的大小。
如电费按每月每只15瓦的灯泡0.15元。
25瓦的灯泡0.25元,40瓦的灯泡0.4元收费。
当时最常用的是15瓦的灯泡,只有有钱人家才舍得用25瓦的。
有不自觉的,点大泡报小泡的事,在个别人家也时有发生。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做到公平合理,人们又发明了贴封条的办法。
就是在灯口处贴一盖有各家名章的封条,使人没法偷换大泡。
阎埠贵抠唆惯了,怕收音机也算一个灯泡,所以就用电池偶尔听听。
每次还把声音开得极小,说声音大耗电。
他尴尬的笑了笑,接过板凳坐下,听了几句,惊讶道:“这是《平原枪声》?”
“三大爷听过?你不是只爱听新闻的么?”江平安笑问道。
阎埠贵干笑两声,提了提眼镜,回道:“听过一段儿,不敢听多了。”
“我知道,耗电嘛!”江平安一脸理解的表情,点头说道。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江平安也不觉得阎埠贵有什么不对。
他家收入少,又要养活那么多的人,不计划着过日子,肯定是不行的。
这年头,其实家家户户都差不多,要算计着过日子。
尤其是为了口吃的,操碎了心。
哪怕家里人都是城市户口,那点儿粮食定额也是不够吃的。
还要时不时的去寻摸些杂粮,如山芋干、玉米、红薯等补充粮食缺口。
然而在最近几年困难时期,就连红薯和土豆都很难寻摸到了。
所以不分城里还是乡下,现在大不部分的人都是处于饥饿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梁拉娣、秦淮茹、刘岚,为了点儿吃的。
甘愿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和江平安暗地里瞎搞的重要原因。
人一旦在饿极了的情况下,什么事儿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