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的站队朱高炽。
搞不好就是一道送命题。
这怎么回答。
黄昏心头一惊。
朱棣摇头,“这事老和尚不会掺和,他不敢,也不愿意,倒是你,虽然朝臣以为你是支持老大的,不过我知道你并没有在立储中站队,今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姚广孝说话更管用。
黄昏沉默良久,才道:“陛下何不去去建初寺。”
所以要么老大治国,老二闲王,反之亦然。
这对于重视亲情的钢铁直男朱棣而言,是无法面对的后果。
其实朱棣不是没想过,老大治国,老二开疆,但他又明白,一旦老二功高震主了,不是老大杀老二就是老二杀老大。
可惜不能合二为一。
老大文治卓越,老二沙场勇猛。
朱棣和赵祯不一样,他拖着不立储,是不知道立谁。
最为有趣的宋英宗赵曙,他被过继到宋仁宗赵祯膝下,哪知道赵祯又生了个儿子,于是赵曙被送出皇宫,结果赵祯的儿子早夭,其后赵祯就一直拖着不立储,总觉得他自己还能生一个,一番折腾下来,弄得赵曙都不想当皇帝了。
话又说回来了,宋朝的几个天子不立储,那是因为一直生不出皇子,这在封建王朝可是个关系国本的大事,于是过继宗室子弟。
朱棣可不是宋朝那种死不立储的天子。
黄昏一听朱棣这么说,知道立储的事情应该是拖不下去了。
不是朱棣说,默许老三争储以来,他的所作所为确实有点让人失望,若朱高燧打不出一个压倒性的漂亮仗,几乎无缘储君。
老大的事情如此,老二的事情也是如此,老三……
所以朱棣心里终究是不舒爽的。
虽然很多事情证明都是假的,不过朱棣还是认为空谷不来风,须知历史上很多君王,都被臣子联合起来骗成了狗。
不过三司会审那件事牵扯极大。
假设没有三司会审牵扯到朱文圭没死于海战之中的事情发生,他还真立了朱高煦。
朱棣其实有些心动。
章折中的内容翻滚来又覆过去,说来说去,都是说二殿下当年在靖难之战中英勇神武,又有平叛梅殷安定福建的大功,英武类天子亦如太祖,当为储君。
刚回到应天,好家伙,朱能的折子就从北方送到了,丘福的折子也到了,一大堆朝臣的折子都到了,只说一事:请立储。
二者么,愁立储。
一个是愁黄昏的事。
这几天他很愁。
朱棣叹气,“话是如此说,可朝无储君确实不妥,须知人有旦夕祸福,万一出点什么事,有个储君在总是好的。”
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