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从朱棣这里得到的资源,慢慢的推动就可以了。
想凭一己之力将封建王朝推高一个台阶,很难。
但全民努力,有希望。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那一朵烟花,为这个时代的那些能工巧匠科学人才提供光亮、指明方向,并在沿途之中为他们遮风挡雨。
我所做的,便是让一个时代进入黄昏,并让自己悬挂天穹成为新时代的那颗启明星!
这是一个穿越者能做到的极致了。
就比如火器一事,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前无法推动它再改进优良,真正依靠的还是军器院洪继来那一批人。
军队有需求,他们就能有目标,从而不断推动火器的进步。
所以,人才。
大量的遍及各行各业的人才,这才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关键。
朱棣一听,要修两座会馆,这个不贵,但是要发廪粮这可是个大开销了,问道:“按照你这个计划话,两座人才库大概要收纳多少人?”
你要是动不动就几万人,这经年累月的廪粮发下来,国库可会有点难以支撑,关键是朱棣现在看不见人才库会给大明带来的利益。
也就是说在朱棣眼中,这是个有投入暂时看不见回报的事情。
黄昏想了想,“以我们大明目前的状况,两座人才库,最多也就能吸纳个两三千人,这就是极致了,再多,也没那么多人才。”
大明受限于时代限制,有条件的,又能有魄力不读书去钻研实业的人不多,大多有条件的去读书了,所以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一些为了生活在各行各业从事多年的人。
比如钟山工坊老李这种。
但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哪怕是明朝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商贾的地位依然很低,更别提做实业的了。
毕竟是经济依靠农业的封建时代。
朱棣略微算了个帐,问道:“那你算过一年要多少廪粮吗?”
廪粮其实不多,这算成钱币的话,大概也就一两银子,但如果是三千人,意味着一个月就要三千两,一年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十年,二十年,这个帐就有得算了。
黄昏知道这事对朱棣而言确实有点过于先进,也不敢奢望他一个人来承担这事,毕竟这事一旦施行,朝堂之上的反对之声将是无比巨大的,而更大的反对声则在民间。
秀才一个月的廪粮才一两银子。
你这些匠人一个月就能拿一两,那些秀才心里会怎么想?
所以这个事的钱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压下这些反对声——这个只有朱棣才可以。
或者另外一种方式:自己私人来办这两个会馆。
于是对朱棣道:“黄金有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