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阿爷无大儿

作者:河淌里人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 “是啊,京师周边州郡纷纷奏报,不仅百姓不再捱饥受饿,连府衙官仓也有了余粮。要是过两三年,估计也会出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盛况了。”

庾文君赞赏道:“那我们的皇帝也可效汉武帝北伐匈奴,直捣龙城,自此漠南无胡虏的伟业!”

太后高兴,成帝更加欣喜。

“是啊,现在中军初见规模,各州郡也拟定了募兵方略。朝廷只要有粮有兵,就能站稳脚跟,稳固根基。那时候是战是和,是谈是打,我们就能占据主动。唯一遗憾的是,就缺卫霍那样的猛将奇才了。”

庾太后很满意,又叮嘱了一句。

“皇儿能这么想,母后很高兴,古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操之过急,出点意外那也是丞相极力推行新政所致,至于侵占一点山泽,抑或任用一些私人,只要不影响新政大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世事纷纭,但所有的朝堂似乎都有一个铁律!

当臣子立下赫赫功绩时,引起了皇帝的好感,皇帝就会忽视他所有的瑕疵。

而当臣子犯下滔天大罪,引起皇帝的厌恶时,皇帝就会抹杀他所有的功绩,重则杀头抄家,轻则贬黜罢退。

事情往往如此。

王允之眉开眼笑:“朝堂之上,离了叔父你,新政怎能收此大功?圣上也想得透彻,所以才会亲临乌衣巷,给了我们王家莫大的荣耀和恩宠。”

王导却忧道:“可我担心,新政功成之日,就是黯然归隐之时。这就好比战阵,良将攻破了敌国,好的下场就是鸟尽弓藏,萧瑟谢幕。坏的下场就是引颈就戮,抄家灭族。”

“叔父,为什么会这么说?”

王导恨恨言道:“因为新政推行伊始,政事庞杂,耗费巨大,将来能否见成效,谁也无法预料。因而,不会有人惦记。现在,半年下来,新政收获颇丰,假以时日,还将有更大的收获。而这时候就会有人惦记了,想横插一脚,分一杯羹。”

这一点,王导深有体会,王敦败后,他第一次推行新政,获得成功,一年后果实就被庾亮摘走,庾亮成为尚书令,自己却黯然隐退。

这一幕,至今还如噩梦,挥之不去!

王允之疑道:“圣上会有这么深的心机?”

“常言说得好,功大不赏。因为你的功劳太大,君王已无法给予臣子更大的封赏,总觉着亏欠。时间一长,就变成愧疚,而不愿面对臣子。”

王导语重心长,还举起了战国时秦国白起的杜邮之赐,汉朝景帝周亚夫的例子,都是前车之鉴!

“而臣子呢,因为没得到封赏,心里会有想法。时日一长,就积累为埋怨甚而愤恨。君臣原本和睦相知的佳境就会被打破,转而相互猜疑,最终酿成事端。”

王允之不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