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仔细一看,马上认出这就是我们在榆树沟荒村的土楼祠堂里发现的那本凤阳史志。
当时发现这书的时候,我还没来得及翻看,楼马上就塌了,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让我疲于奔命,渐渐的就把这书忘到了脑后。现在看到了,我忽然灵光一闪,地方史志是对一个地方重大事件的记述,包括名人轶事,天灾人祸,社会变革等等。
大的地方史志,比如县志,记述的内容就会相对宽泛,因为涵盖的内容太多太广,所以不可能记录得太细致。而像我手里这本地方小镇的史志,记录的东西有限,所以也会相对详细,而且这东西是在荒村的祠堂里找到的,说不定记述有和当地相关的信息。
道士抓了一大把肉干扔在桌上,他自己嚼了两块,嘟囔着抱怨太硬,没味道,说还是早上那一锅野菜肉干汤味道好。
我对手里这本凤阳史志非常感兴趣,嫌道士太烦,就对他说:“你要是嫌没味道,就自己去找厨房。”道士一听,还当真了,拍了拍脑袋:“诶,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老头在这住了这么多年,肯定有自己的小灶,柴米油盐肯定不能少。走,跟道爷去找厨房,让你也尝尝道爷的手艺。”
我拍了拍他,又指了指自己手上的伤口,说这么艰巨的任务还是交给你吧,我可是伤员,再说了,我得看看这本书上有没有和三十年前事情相关的记录。
道士看我手上的伤口确实可怖,也就没说什么,捧起肉干就去找厨房。耳边清静了,我开始翻看这本线装的凤阳史志。
书是印刷的,破旧不堪,还有一股难闻的霉味,但上面的字很清晰。
我逐字逐句的看着,书里记述的内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凤阳发生的奇闻轶事,民俗变迁,天灾人祸,记录得很详细,内容也很繁琐。一开始我还能将其当作趣闻来看,但看的时间一久,就感觉有些枯燥,精神也有些困乏。
我打了个哈欠,喝了点水提神,然后径直翻到最后一页,发现竟是纸页竟是空白的。我心中纳闷,忙往前翻,一直翻了三十多页后,终于看到了文字,不过却不是印刷字,而是手写上去的。
手写的部分一共有五十多页,我看了看,发现印刷字和手写字之间的时间节点正好是在三十年前,也就是说,书籍的后半段是有人在书印刷完成后用手写上去的,而且记述的内容,恰好是鬼校形成的那段时间。
我捧住书的手兴奋得颤抖起来,忙开始浏览这一部分内容。
与前半段印刷内容的严谨不同,手写部分的内容很是随意,和随手记录的日记差不多,语言也很直白,留下这些文字的人文化水平应该不会太高,这也刚好对应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前面几页记录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事,什么老天爷连续下了几个星期的雨啊,祖祠又漏水了啊,繁琐得很。但当看到第八页的时候,上面记述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不同了,由刚开始的杂乱无章变成了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