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的学生的去处都不一样。
第一批来招生的是油田机关、研究院,以及油专(每年都有留校生)
第二批是几大采油厂。
第三批是工程处、钻井公司、物探公司、石化总厂。
第四批则是油建公司、装备公司、机械厂。
第五批则是物业、水电公司、通讯公司。
第六批基本上就到了三产了。
简单说,就是单位越好、发展空间越大的,招工就越靠前。
而到了最后,被好单位挑挑拣拣剩下的,基本上就只能去那些油田关系不大,并且发展前途不好的小单位了。
关系硬的,自然分配到油田7大采油厂,而关系硬到了极点的,要么就是1厂、2厂,当然偶尔也会有人直接去研究院或者是油田机关。
关系差一点儿的,专业还算可以的,基本上就去钻井公司,或者是工程处、物探一类的单位。
如果专业也不行、家里也没背景的,分到了油建、装备,甚至是三产单位,就多少有些可怜了。
虽然很多学生在分配之前,他们就都知道自己具体去哪个单位,但是具体的流程还得走一圈。至于那些没有找到关系的学生,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就是陪太子读书的一般人,但他们也希望发生奇迹,自己有机会去一个好单位。
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该去哪儿,最终还是去哪儿!
而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分配工作的那天起就是他们人生差距的开始。
有关系的、到了生产单位几年就飞上枝头变凤凰了!同样本来就没有背景,再去一个没啥发展的单位,这辈子也就扔在那儿了。
试想一下,五年以后,这批学生中就有人提科级干部了,到了十年的光景,这些学生中就有当副厂长的了,至于二十年以后,甚至有人已经成为副局长了。
当然绝大部分的油专毕业生,他们终其一生的顶点不过就是科级,甚至其中很多一部分的人,虽然他们毕业一年后就是干部岗位,但可能直到退休以后,他们还是那个位置。
而当初大家可都是坐在一起学习的同学,甚至他还没有你掌握的技术本领多呢,而若干年后,当你只能坐在家里谈论起你曾经有这么牛逼的同学,但你却连人家电话号码都没有的时候,那股子落寞劲儿就甭提了。
也正是油专这个地方一直都很不公平,甚至有些事儿都不用藏着掖着了,所以油专的学生从进入这个学校那天起,他们的想法就和别人不一样了。
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油专的学生基本都早熟,甚至不少人从开学那天起,他们就开始拉帮结伙、称兄道弟,为以后进入单位做准备。
也正是如此,从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010年前后,油专的学生一直都掌控着云龙油田的话语权,直到后来庆城石油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