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独自打开这大红箱子,里面躺着的正是一张张此次乡试的考卷,但无一例外都是手抄本。
早在决定开启这次科举考试的时候,向云就并不将目标定在那些中举的人身上。
试问在一个官宦全都腐败的王朝里面,真正有才能的人想要出头,那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这次科举考试能够中举的人,向云相信绝对都是些走关系、通钱财,或者有权有势的人。
这样的人对于向云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就算有着些许才华能够用,那么整个朝堂依旧不会有任何改善,还是会像之前一样,腐烂不堪。
所以在乡试开始前,向云便书信一封,让甄大金发动甄家庞大的关系网,寻找大日王朝各地有着名声,盛名也好,污名也罢,此番只要落榜不中之人,皆寻得这些人的考卷,送入宫来。
有文采之人却不中举,那就只能说明一点,背景干净没有依靠。
如此有文采,无背景之人,乃是向云现在最为需要的,更是此次科举考试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些考卷向云打算亲自筛查,但凡出众之人,未来都有可能是王朝的栋梁之材。
这一看便是一整天,向云就算身体素质极好,看完这些试卷之后,也觉得有些身心俱疲。
最后向云一共筛选出了三十八人,这些人无一例外皆是有着大智慧、大才的人,看的这些试卷,向云的心情有些激动。
有着这些人才,王朝何愁不兴?
众人的策论,对开科举一事对国家的影响利弊,都阐述到了极点,打开了向云许多见解。
更是让相云意外的是,有不少人对于国家官吏制度作出了许多建议,更是有些人直接在考卷上大骂朝廷命官,着实胆大。
而这三十八人中,其中三人让向云刮目相看,喜爱无比。
这第一人名为汪书,此人的考卷选的策论便是论国家官吏制度,属所有人之中骂的最凶,几乎将朝堂上各个职位都给骂了一个遍。
关键他骂也就算了,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就很厉害了。
虽不够完善细致,但也有着可考之处,并且对于北疆战事之事,居然是一个主战派,诗词中豪气万丈,丝毫不像一个文人所写,就好像他现在是一个将军正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一般。
如此大才,可堪重用。
第二人名为朱琦玉,此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人雅士,其文章大多都是讲述如何治国安民,以及农业工业的发展,造福百姓等,向云一眼便知此人绝对是一个反战事的人。
但是在文章之中并未明说,就连诗词也用了悲壮的情节,描述了战争之中百姓之苦,这就说明此人情商极高,知道当今圣上喜战,所以不触怒。
这样的人才正是向云现在最为需要的,能够治理一方、治理天下的能人,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