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坚硬许多,耐磨且耐高温,经过细心加工的话,也能成为精美的装饰建材。
因为看山灶的结构所致,它所烧出的炉火,是要比简单用几颗石头垒出来的灶,火力旺盛许多的。要是材料挑选得不好,用几次就废了,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番。
李卫真算是山里人出身,以前也常常随父亲上山采集金属矿,顺带也会了解一些其它的矿种。甚至可以根据泥土的样式和气味,了解到是否有被埋藏的矿物。
按照仙门的说法,其实这已经是一种“看山望气”的小法门了。
倘若,当初闻人玉不是极力引荐李卫真入器庐,成为一名炼器师。
而是阴差阳错入了天工院,或许李卫真如今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堪舆师,或是仙府筑造师,就像罗毅成那样。
用飞剑强行凿下大块的花岗石后,李卫真又原地将其切割成等分大小的石砖,才一并带回住所附近。
几样关键材料里面,反倒是黏土是最不好找的。所谓的黏土也就是俗称的陶土,可以用以烧制陶瓷,烧砖也是行的。
以前李卫真家里的铁匠铺,在风茅村重新造炉铸剑的时候,他就有在旁观摩过。当时他父亲砌炉的时候,除了用的是耐高温的火砖以外,还得在炉膛、烟道等地方,抹上耐火黏土,这样才经久耐用。
天然的石材,因为有杂质,就极少有耐高温的,比不上窑子里烧制的砖块。即使相对可靠的花岗石,还是得混合上黏土,才稳妥一些。
李卫真本身就是铁匠出身,他很清楚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一堆木炭能够释放出的热力,有多强大,那是能够融化铁矿的温度。他可不想因为自己的偷工减料,导致安澜某天在做饭的时候,被突然炸裂的炉膛给吓坏了。
耐火黏土的天然色泽,有点类似木材本身的那种淡黄色,红色的也有,但那种太少见了。
李卫真走了好几个山头,花费了一个时辰的时间,才最终选定了几捧疑似土壤,走到溪水边做最终筛选。
初步鉴定的时候,李卫真除了观察土质以及颜色以外,甚至还会捻起一小撮泥土,放到嘴里尝一下,然后很快就吐出来。这是俗世里的法子,至于是跟谁学的,就不言而喻了。
俗世里,确实有流传着吃土的典故。而最上品的黏土,是白色的,又称为玉土。有传在一些发生饥荒的地方,百姓们走投无路了,就会找寻这种黏土,制成土馍充饥。当然,这种饮鸩止渴的法子,久而久之,最终仍是难逃悲伤的结尾。
至于李卫真这种吃土法,只能算是尝土,用以分辨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微小矿物。有好几次,他当真在大雁岭中发现了几座隐藏的铁矿,那种泥土中的铁腥味,他从小就认得。
可偏偏,好的黏土里,要尽量少的含有这种味道。但李卫真也没白吃这个亏,仍是特意记下位置,免得以后要找寻铁矿的时候,还得吃一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