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作者:放羊小星星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两个字眼,吴姨眼中的震撼之色愈发的浓郁。

‘一成才这么点大,就学大学知识了?’

李杰‘腼腆’一笑,道:“校长,其实我……我只是想赚钱。”

“赚钱?”

“嗯,是的,我想赚钱补贴家用。”

李杰脸不红心不跳的撒了一个谎。

“前些日子我碰到一个街坊,他家的收音机坏了,然后他就带着收音机去修,结果一连跑了好几家,也没找到合适的修理铺。”

“不是修理费太贵,就是时间太长,要么就是缺少材料。”

“所以,我就想着自己学一学,等我学会了,就能靠修收音机赚钱了。”

七十年代末,收音机的价格虽然依旧很贵,但作为‘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的四大件之一,条件稍好的城里人咬咬牙还是买得起的。

尤其像金陵这样的大城市,收音机的家庭保有量还是很高的。

然而,现在仍然是计划经济年代,销售的火热并没有带动售后服务的发展。

收音机一旦坏了,想找个维修的地方并不容易。

去国营的修理铺?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一来网点太少,二来需要维修的收音机数量又太多,从送修到取回,中间耗费的时间太久了。

此时,收音机可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谁想一修就是个把月的时间?

有需求就有市场,尽管个体户的时代还没降临,但仍然有人冒着风险私下给人修收音机。

只是类似这样的人,实在太少。

首先,修理收音机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不是什么人都能修的。

其次,修理收音机的设备很贵,以一台魔都产的500型万用表来举例,一台500型万用表的售价就是小一百块钱。

这个价格还不包含购买所需的工业券以及配套的松香、电烙铁、包线之类的耗材。

最后,修理电器所需的元件也很难买,各种二极管不仅需要凭票购买,它还限购。

如果没有特殊渠道,一般人根本就买不到这些东西。

李杰初来乍到,自然是没有这方面的资源,齐志强那边或许会有,但他不打算麻烦齐志强。

至于,乔祖望?

直接无视。

其实,李杰一开始是准备向文清华求助的,不过谁让刘校长今天赶巧了呢。

小学校长的职位虽然不起眼,但教书几十年,他的学生早已遍布各行各业,说不准他那边就有认识的熟人。

听完李杰的话,刘校长沉默良久。

‘一成这孩子,太不容易了。’

关于乔家的情况,刘校长通过其他渠道侧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