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才是首相!

作者:放羊小星星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这一次,丁谓丝毫没有给王曾插嘴的机会,李杰的话音刚落,他就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高呼道。

「陛下圣明!」

看到这一幕,王曾不由暗自摇头,心中的鄙夷又多了几分。

不过,鄙夷归鄙夷,该表示,还是要表示的,丁谓刚说完,他也跟着站了起来。

「陛下圣明!」

在众人的马屁声中,李杰和刘娥先后离开了承明殿。….

等到他们走后,在场的朝政也相继散场,开会归开会,但当天的政务,也得处理。

……

……

……

午后。

宝慈殿。

吃过午食后,刘娥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开口问道。

「六哥早有胸有成竹,为何不在承明殿上,直抒胸臆?」

如今,两人的关系远甚往昔,很多事情,李杰都没有刻意隐瞒刘娥。

关于兴学之议,李杰和刘娥已经不止一次讨论过,而且他还给出了具体的办法。

学校必须于科举取士相结合!

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后世高考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古时的科举,两者皆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重大际遇。

北宋现在的情况是,科举和学校几乎没什么关系,在不在学校上学,根本就不影响参加考试。

参加科举的学子中,自学,家学,族学,外出游学、求学的比例,反而更高一些。

这种现状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或者,不利于人才选拔。

取材的标准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德才兼备,毫无疑问,科举是能够筛选出有才的人。

但德行这东西,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考察。

而学校,便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地点。

故此,李杰在和刘娥讨论兴学之时,提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学子必须要在官学就读。

凡是参加发解试(类似于乡试)的生员,必须在官学听学满三百天。

这是最低标准!

不足者,一应不许参加发解试。

当然,这一条只是针对首次参加发解试的生员。

宋朝时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有所不同,比如,宋朝是没有县试、府试、院试的,地方州府只有发解试。

既然没有县试、府试、院试,自然也没有‘秀才,的功名,同时,宋代也没有‘举人,的功名。

明清时期,考中举人,即便省试不中,依然能越过小三试,直接参加省试。

但宋代却不行,宋代的‘举人,是一次性的,倘若礼部贡举不中,下一次科考仍然要继续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