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李子镜。
这次是难得一见的独自一人。
见到方年,李子镜笑着打了个招呼:“方年,这是刚考完吗?”
方年回答:“还有两个科目要考。”
“暑假怎么安排?”
“还没想过。”
“我被前沿创业给录用了。”
“恭喜。”
“往后就难得有时间啰。”
“挺好。”
“……”
似乎知道方年不喜曾幼,李子镜只字未提。
他们没有分手。
但曾幼也没留在申城,在申城玩了两个来月后,去了鹏城。
估摸着李子镜应该在打算去鹏城看曾幼。
这些消息吧,是苏栀叽叽喳喳八卦出来的。
毕竟李子镜虽然已经卸任前沿社团理事,但也不是个会主动断开联系的人。
这次方年没再提醒什么放弃坚持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的路。
无非是许多人是为自己的g2打工,李子镜现在这舔狗模样也就是在为别人的g2打工。
好不容易挣两块钱,都扔在了曾幼身上。
牵到手的次数都不多。
“……”
在考试的这几天里,也有个意外的好消息。
方年为一作、王德峰教授为二作,投稿给the philosophical 的论文先是获得了录用。
四天后的北京时间14号见了刊。
因为是外国期刊,当然是英文内容。
但这难不倒方年的同学们。
更难不倒哲学系宣传口的人。
很快,本来就是先用中文写的论文经期刊刊登成英文,又转回了中文,展现在了校内。
论文题目:
《浅谈现代科学体系下应有的人文哲学温度》
内容是方年对自己所学哲学知识内容的一次梳理,加入了从上辈子到这辈子的一些亲身经历,加以阐述。
泛属于科技哲学分支。
主要讲到了现代科学体系的飞速发展引发的一些不被重视的社会现象。
比如被现代科学体系抛弃的群体们。
论述科技发展应该不忘记人文关怀,科技是可以有温度的等等……
没有呼吁。
也没有喊口号。
还蛮朴实的。
一点都不像小破碗那种骚气的文风。
总之……
因为是见刊在哲学类顶刊上,国内本科学生三五年能见到一回,哪怕是在考试周,依旧在复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