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小,灶台都有二口锅,里面的一口比较大些,俗称:大塘锅,锅的直径比较大,家里做个喜事什么的,才会启用,平时很难用到,基本都是用锅盖盖好的。外面的锅叫七八锅,俗称:赤膊锅,到底这样的称呼是不是准确,到陶宽后来去了外地读书的时候,也没有搞清楚,只是就这样叫着,大人更没有教他怎么写。有了两口锅,灶台就比较大了,宽度就有了近于四尺的宽度,加上灶台的深度,整个灶台几乎就占据了厨房的一半多的位置,除了灶台,只能放得下一个橱柜,橱柜放碗筷之类的东西。橱柜离灶台也只有二尺余地,显得有些挤,灶台面倒是有些讲究,可能还是陶宽爷爷以前的人留下来的,靠近灶台站着炒菜的地方却是有着二条大青石,长近三尺,宽约七八寸,厚及二寸许,显得敦厚大气,给人有着霸气的感觉,从陶宽妈嫁进老陶家,第一次做饭看到灶台上的大青石,心里就有着一种亲近感,到了今天打扫卫生,心里就更有好感,大青石容易打扫,不像石灰,不能洗,只能用抹布抹,即使抹也不是很干净,时间长了,白色的石灰就变成的褐黄色,不是很干净,在平时做饭的时候,也难免会碰掉石灰,露出了土块就更是有些不舒服了。有了二口锅,灶口也有二个,灶口的出烟的地方也得有二个,二个出烟口共一个烟囱,所以,整个烟囱就搭成了一个“品”形的出烟口,等到了上面就共用一个烟囱。从灶台的出烟口,就用青砖来砌,这也是一个家庭用青砖最多的地方,家里生活再紧,但这几块青砖还是要去买来的。但银井湾却有着别的地方不能有的便利,在村头原本就有着一出破窑址,原本是烧青砖和其他陶器的,村里人根本就不用花钱就能拿到别的村庄里花钱也未必买到那些好的青砖,即使是后来窑厂倒了,村里人还是能从破窑址里淘到比较完好的青砖,砌个灶台是没有问题的,家里没有大青石来做灶台的人家用淘来的青砖照样能把灶台砌好,只是看起来没有大青石砌好的灶台看起来更大气,更有厚重感。到了烟囱的部分也是考验做灶台的泥瓦匠的手艺的时候,不能有着丝毫的歪,必须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