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走后,食堂开始收米了,李禹成找到其他两位同学一起去食堂把米换成饭票。接着就去食堂打饭,食堂只打饭,不打菜。菜都要从家里带来。这样的大热天,一般的菜不能过夜,只有盐菜、剁椒可以,用罐头瓶装着,可以吃几天。菜,李禹成的比其他同学的好一些,来的前一天晚上翠娥给炒了一碗盐菜炒腊肉,炒了一碗豆豉炒干鱼。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干鱼,切得很细,里面还有麂子肉什么的。当然数量也是尽可能的多,只要罐头瓶子能装得下。炒菜的时候,田毛头还说经常去清水坪,到时候给李禹成带菜,李禹成没让,说别人问起懒得解释。
其他两个同学的铺位在中间两排,不和李禹成在一起。李禹成把自己的菜拿过去他们合着吃。开始还很高兴,李禹成的菜好吃,吃得也快一些。到晚上打饭时,那两个同学特意找到李禹成,一个说道:“还是各吃各的,一个星期炒多少菜也是有定数的。一下子吃完了,到星期五、星期六就没菜吃了。”另一个说:“自己吃自己的自在些。”李禹成也就不好再拿着菜过去吃了。确实,李禹成的菜不够了。从量上说他的菜不比别人的少,主要是盐放得少。
李禹成他们带来学校的是米,食堂里的人一过称无论好丑按斤两给饭票。也有不带米带红薯的。上半年,街上还有把红薯换成米的人,现在没有了。学校也考虑过交红薯,领红薯票,食堂里的人不干,说是:不好分,饭是可以分的,一个钵子饭四两,划一下是二两,划两下一两,出入不大,红薯就做不到了。其实,这理还不在这里,主要是多数人认为读书那是读得起书的家庭子弟该做的事情,你说连饭都没有吃的,你不赶紧想办法弄钱买米,读什么书。这孔夫子立下的规矩,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现在倒好,把这些穷得当(dang)裤子的人也弄来读书,还免书籍费。好处也不能让他们占尽了,得在红薯这件事上为难为难他们。
学校综合了大家的意见,让这些带红薯的,自己管着自己的红薯,每次蒸屉上灶前用大钵子装着红薯,交到食堂来,单独放一层,和饭一起蒸。学生们各自记着自己的钵子别搞混了就行。这样的同学不多,到下学期,春夏之际青黄不接,粮食困难的人会多一些。这个时候不多,二年级有两三个,一年级有七八个,合起来也就十来个。开餐的时候,他们不用排队,直接去橱窗找专门管这事的胖阿姨取走就是。
李禹成的下铺高明敏就是这样的一个吃红薯的学生。他也不是只有红薯吃,有时候还有一些米饭,得计划着来。他每天都要把饭票和红薯拿到床边盘算好久,有时候还要用笔记下来。有一次,李禹成煞有介事地过来帮他分析,计算。搞得这之后的几天,高明敏老是喊他帮忙。李禹成不耐烦了说道:“别算了,我给你两斤饭票。就是路上难得背。”高明敏当然不会要。也难怪他这样,这高明敏个头比李禹成高好长一截,饭量很是可以。要是尽他吃,他一餐吃一斤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斤三两,650g)都有用可能。
高明敏的同铺也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