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物价带来的启示

作者:雪豹导弹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工部厂库须知》记载的相差不多。

查抄的这些私盐是比较精良,能够在市面充当官盐的中上等货,一斤能值4文。

1两银子是10钱。晚明时期1两银子换铜钱600-2000文不等,此时大约是1两1000文左右。此时6千斤盐就值24两银子。

粮食还更值钱。

明朝中后期,粮食比粗盐要贵很多,例如嘉靖年间,江南灶户每年都要上交3200斤盐,每400斤盐,换100斤米。

此时到了万历四十八年,米每石一两,一斤就是16文多,又是盐的4倍。面粉又分不同等,这些质量还不错的1斤10文钱左右。这样计算,米、面各1000石,能值800两银子。

这些粮食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足够周敦吉的1000多兵卒们吃上2个多月,不愁通州那边卡着不给粮食了。

还有2斤的胖鸡和便于保存的鱼干、香油,这些数量虽然不很多,但也是平日里比较值钱的。

2斤胖鸡一只要50文,鱼干每斤36文,香油1斤28文,自己花钱去买要花费许多军费,甚至还买不到这么多好东西。

不过,这些物资的价格,引起了王宏宇的高度关注。

这里面情报可多了,对自己以后有大作用。

普通大米的价格很高,已经是盐的四倍,每斤也只略低于香油、活鸡,几乎达到抽调水分鱼干的一半价格。

以熊廷弼募兵,一年18两银子,假设能拿到手。

按照米价进行换算,能有1080斤米。按照面粉价进行换算,能有1800斤面粉。

以普通做工的人来说,一天约3-4文钱,一年假设做300多天有10-12两银子,也能有比较客观的米面。

在农业社会中,如不被层层盘剥、不发生系统性崩塌克扣,这个粮食的量还算不错。

可惜是假设......

物价给王宏宇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晚明到明末并非是早就已经赤贫,而是发生了可怕的系统性崩溃而彻底失控,否则以晚明时期京城粮价来看,打工还是能生活下去的。

第二个启示,这个时候吃的东西,尤其是大米、肉类,真的非常值钱。

例如此时的煤炭,一百斤只有1钱20文,一斤才1.2文钱,不到米价的1/13,不到面价的1/8。

后世相对低廉的家用煤,假如按照800元每吨,对比下来4毛一斤,也才是米、面的1/5。

这样的供需价格,当然会让土地和资本都去搞粮食,而不去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和科学技术,因为吃的东西缺口很大。因此价格方面是粮价涨、百物跌,能够免于冲击的恐怕只有大量出口的丝绸、陶瓷以及部分奢侈品。

肉类也很贵,但是不像大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