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大明还鼓励内陆的第一等子民即汉家士民迁往交趾,既然是鼓励,自然有优惠政策,譬如去交趾不但可以有土地使用权,甚至还可以有蓄养第二等人为奴的权利,而且还会三年内免征,甚至还有在法律上的特权待遇。
譬如严嵩当即颁布了合乎帝国宪法大纲思想的汉人习惯法,其内容核心思想基本上就是给予汉人高于当地土著地位的法律保护。
说实在的,这些年来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再加上大明皇帝朱厚照又是个追求民族内人人平等的主,在制度上尽可能的保护汉家百姓自己的个人权益,使得国内的既得利益者过得很不自由,要不是因为自己的收入随着帝国对外掠夺和扩张在不断增加,早就恨不得反了这大明。
如今,迁徙去交趾可以有土地使用权还三年免征,重点是可以蓄养奴婢,可以做人上人,至少不会因为打死一人而承担刑事责任,也能享受财富地位提升后带来的作威作福之更畅快的感觉。
所以,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都开始往交趾迁徙。
尤其是士绅们,他们开始逃离着那个连藩王权贵都不能胡作非为的大明,他们很喜欢交趾,犹如他们喜欢果阿一样。
毕竟去这些地方,贵族才像贵族。
只有在帝国内部出身底层的寒门才真正的喜欢大明内部的环境,也只有帝国内部的庶民才在内心里真正的喜欢现在的大明,以至于忠君社的社员数量在各大学校与基层间迅速扩张着,也使得朱厚照在民间的威望越来越高。
但是滑稽的是,这些底层的人一旦通过教育或者是其他方式成为了中产以上的阶级,便开始厌烦和反感帝国内部的政策,开始觉得自己以前是在被官方的教育洗脑,开始希冀自己能拥有更多的特殊待遇,以至于这些从底层出身的人一旦富裕起来的人也开始往交趾和果阿等地迁徙。
但要让大明帝国长久的昌盛下去,作为大明的皇帝和帝国高层只能继续照顾底层的利益,继续维持平衡,继续强调大明一等子民内部的公民权,因为随着工业发展和教育普及后的大量汉家工人与农民是需要这些的。
现在的交趾无疑再次成为继果阿后第二个大明既得利益者即士绅集团迁徙的地方。
士绅们来到交趾后首先做的就是买人与买地,在这块土地上重演着地主阶级生活的节奏。
交趾土地本来就有限,即便是垦荒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垦荒出足够的土地给这些沦落为农奴的土著们种,自然许多土著还是会被用来买卖。
而这些儒士们在来到交趾后也会大量购买这些农奴作为自己的奴婢用。
曾做过翰林院庶吉士的名儒任翰也迁徙到了交趾,官僚世家出身的他实在是不能接受大明内地受平等思想影响带来的公民权理念,使得他不能再做一个可以任意打杀奴婢肆意用宗族私刑处决族人的士绅。
这让他感到很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