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是红薯饼,蒸熟捣烂的红薯和些粗面,做成的饼子。
饭桌上,王新凤特地一样一样的给两个孩子介绍,说是榆枝特地给他们做的。
桑葚一如既往的平淡,说了声:“谢谢。”
桑叶瘪瘪嘴,在桑大壮的虎视眈眈注视下,没敢说不中听的话,只埋头吃。
兄妹俩虽然嘴上不说什么,面上也看不出喜欢,但从吃的状态看,都很喜欢榆枝做的东西。
尤其是甜口的,可见兄妹俩都喜欢吃甜食。
有了这一发现,榆枝很是高兴,做饭又有了动力。
心情好,身体就好,身体好了,晚上又去招惹了桑大壮,然后灭了一半火,另一半桑大壮自己解决,又是闹腾的一夜。
桑大壮早上起来,又被王新凤戳着脑袋骂了一顿。
榆枝在一旁看着乐得不行,没心没肺的样子,让桑大壮牙痒痒。
大集这天,刚好周末,两个孩子放假在家。
一大早,王新凤就起来做了早饭,让桑大壮把家里的板车拖出来洗刷干净,铺上干净的稻草,到时候再铺上一床旧被褥,好拉着榆枝去赶集。
榆枝说自己可以走,王新凤和桑大壮都不允许,这么冷的天,走累了,积了寒可不得了。
行吧,在事关榆枝健康的问题上,榆枝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
说起赶集,榆枝也挺激动。
来这十年了,一次也没去过,之前是身体不允许,心态原因也不愿意凑热闹。
现在不一样了,她觉得赶集很有烟火气。
吃过早饭,带上干粮和水壶,榆枝坐在板车上,桑大壮拉着,王新凤和桑葚桑叶走路,一家五口出发去公社外的空地上赶集。
牛婶子和村子里其他要去卖东西的人家,天不见亮就出发了,要去占个好位置。
这样的大集市,知青院里没回家的人,也不愿意错过。
来了好些年的知青,家里没有帮忖,也不愿意结婚留下的,也会存些东西,到年底大集的时候拿去换,多存些,为将来做打算。
高考恢复,大家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虽说好些人没考上,还得继续呆在这里,但好歹有了盼头。
村子里单纯去赶集的人家,除了老桑家没别人。
只有一些起得晚的孩子,收拾家务的老人和妇人要晚一些出门,路上偶尔会遇见几个。
相互间也没什么深仇大恨,不管私底下怎么说到,面子上还是和气的,都会相互问声好。
路上,王新凤和遇到的熟人交谈,榆枝坐在板车上,看着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有些恍然。
嫁给桑大壮这些年,除了去知青院找崔雪,很少出门,也从不和村子里的人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