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系列步骤看似繁杂,实则前人多加钻研,已经无法再精简,要想进一步提升,只能寻求质变。
若能研制出燧发枪,无疑是突破现阶段火器队战斗力瓶颈的有力一招。只可惜,虽然同时代欧洲早研制出多种燧发类火枪,且在十年前,已故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业已提出名为“自生火铳”的燧发枪的制作思路,但囿于生产成本、条件,并未普及。赵当世一没人才,二无技术,三无材料,故即便有想法,也难以实现。
赵当世对于火器改进的执念,徐珲等并不理解。在他们看来,鸟铳无论射程还是杀伤力乃至于训练周期方面都远胜弓箭,成本更是远远小于各种弩,只有填装麻烦、射速不快的瑕疵,只要运用得当,威力无匹,堪称百兵第一。与其花费人力物力再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性能,还不如扩大产量。
徐珲作为火器老手,眼界不是一般人能比,连他都有类似的局限,其他苦哈哈出身的兵士军将更难与赵当世想到一起去。赵当世在嗟叹之余,对于人才的渴求愈加炽热。
这且不提,山上覃懋楶又派兵突了两次,无一例外均是打得灰头土脸。纵然这些施州兵身怀绝技,近战骁勇,但在徐珲的防备下,全然无法顺利贴身肉搏。运用火器队在川中经过大大小小十余仗,徐珲、郭虎头等对于火器的运用已有一定心得,他们将鸟铳手夹杂在镋钯、长矛、叉棍等长兵手中,比例大致三七开,能在缩短射击距离的同时有效抵御意图靠近上来的施州兵,左右翼再配以刀盾手,见机袭击施州兵左右,效果极佳。
几次无果后,山上施州兵的军心有些浮动。覃懋楶虽为覃福之子,可毕竟资历尚浅,风平浪静时大伙儿给覃福个面子,对覃懋楶还是客客气气的,现下形势紧迫,各地权司、总理中一些年纪较大的,就开始不满。
其中有两个阴阳怪气,就埋怨说早不该上这七药山。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设伏七药山本便是各家的共同意见,要怪要不能全怪到施南覃氏头上,然而如今覃懋楶作为统领,有权利也有责任,自然而然就成了众矢之的。这些人不比外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多少有些姻亲关系,覃懋楶听着众人指桑骂槐的冷嘲热讽,半是恼怒,半是无奈,不能贸然惩戒,只能好言相劝。
人善被人欺,覃懋楶越是温和对人,那些人就越加叫嚣。在最后一次向西北方面突围失利后,施州兵内部凝聚力开始崩溃,先是有人提议固守待援,而后又有人建议向东,最后甚至还有认为可以暂时投降的。
众人七嘴八舌一阵,有去心,但没去胆。施州兵内各地势力十余股,单凭任何一股独立行动都无济于事,于是大家重新将目光转向了被冷落多时的覃懋楶——毕竟他名义上还是一军统制,被他采取的意见,号召力无疑强上许多。
覃懋楶思来想去,感到还是向东'突破这一意见可以尝试。七药山设伏一事已成泡影,形势逆转,当务之急还是保存己方有生力量为主。再派塘兵向东面探了探,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