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破竹(二)

作者:陈安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个矛,一般说来,要么是汉中,要么是荆襄,二者得一,可觊觎天下。反过来,得二者而无四川,则亦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徒有进取之地而无进取之实力。李自成有自知之明,他既没有实力拿下四川,更没有实力再席卷汉中或荆襄。所以与其徒然自困川中,还不如早作退出打算,日后卷土重来未为晚也。

次一点,四川势力复杂。这不仅包括川中正牌官军,还包括无数散居各地的土司番部。强如明朝,开国时为了压服这些个久处荒蛮的异族时,都不免付出极大的代价,及至近代,在明朝积威数百年的情况下,还发生了奢安之乱这样声势浩大的土司叛乱,川中土人的骁悍桀骜由此可见。实际上,李自成往年游走于边境地带时,也没少和这些土人打交道,深知其众的棘手程度。可以说,纵使他李自成有实力强拿了四川,坐上了据守川中的头把交椅,这把交椅上,也必定是布满钉子荆棘。要想将屁股坐稳,一来得靠实力镇压,二来要靠时间磨合,可实力与时间,李自成现在也都没有。

末一点,四川远离角逐中心。流寇之所以兴盛不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虽然不同派别的流寇们很多时候会为了利益反目为仇,自相杀伤,但不可否认,大部分时候,在面临朝廷这个一致的强大敌人时,他们都会放下前嫌,同仇敌忾,利用各种方式联合呼应起来,共同抵抗官军。这“联合呼应”不单单指的是合兵合营,更多情况下,流寇们还会互换资源、情报乃至人脉等等。这就使得流寇们既散如星海,难以剿杀,又如一块铁板,能迸发出足够强的合力。四川地处西南,与目前纵横于河南、两淮等地的大部分相去倍蓗,李自成名号再响,若失去其他流寇的支持与承认,也就是个笑话。

赵当世从李自成的信上大略了解了他的想法,知晓闯营终会出川。老实讲,他是舒了一口气的。舒气,不因闯营不会与自己争四川,而是和李自成一样,赵当世也早就看透了四川对于赵营只能算作一个战略阶段的缓冲这样的本质。他最怕的就是李自成一脑袋扎进川中就不走了,那么赵营届时要抽身也必然会面临许多难处。如今李自成说明了入川的战略意图,算是与赵当世的想法不谋而合。至于往哪里出川、出川去哪里,赵当世目前与军中高层还只有个模糊的目标,不足以拿出来说道,总之有一点前提:绝不和闯营一个方向出川——利益为上的势力集团之间,无一例外都是“可同患难,不能同享福”。现在闯营与赵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必须相互扶持、合作才能都活下去,只要度过了这个困难时期,一山不容二虎的场面想想都不会很远。这无关领导层的品行,而是领导层在客观环境下必须做出的选择。

不过说这些为时尚早,当务之急还是得在官军的围剿下搏出一片天。命没了,一切都是虚话。

赵当世从百丈关回到广元后不久,闯营与赵营已分别袭破了剑州与昭化。附近的官军全都收缩到了梓潼。此前,四川巡抚王维章为了平定为乱顺庆、保宁一带的袁韬,亲自带兵驻扎在阆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