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以至于关外,广泛存在。有手段的,比如张献忠、左良玉这种,通过各种渠道补贴军用;没手段的,那就只能叫天叫地一无所应,乃至最终兵士哗变,营毁军散了。
此外,根据王来兴与何可畏的交底,营中目前还存有粮草一万五千石、钱五千八百两,再怎么勒紧裤腰带,也只够支持全营两个月顶多。
赵当世因此而愁。
赵营规模远超正常参将援兵营的兵额,向朝廷绝要不到足额军饷,所以无法指望朝廷,要维持一定规模,必得自行筹措钱粮,解决钱粮问题也就成了赵营现阶段的头等大事。
几次会议下来,营中高层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要解此燃眉之急,所赖的无非还是“开源节流”这四字真言。
先说“节流”,经过营中各派激烈的讨论后,赵当世最终拍板定论,一万两千人,绝不是现在赵营能支撑得起的常备军数目。就看左良玉,那般财源广进,手中捏着的也不过五千来人,一如当初四川总兵侯良柱,把控了几乎所有的川陕通路,兵也多不过五千。这当然一方面是怕人数过多引起朝廷猜忌,另一方面也着实是疲于养兵的负担以及练兵的压力。
按计划,赵营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将野战兵力逐步压缩到五千到六千人,分别额度安排是无俦军二千五百、效节军一千五百、起浑军一千、飞捷营五百,其余亲养司、特勤司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二百人不等。
“本想受了招安,就好过上逍遥日子,哪想到当了官,这手底下能使唤的兵马,还少了去。”郭如克本就对招安有意见,这下更是不满,私底下恁地牢骚满腹。
他的想法并非孤立,兵越带越少,营中军将也有好些感到郁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赵当世的观点与他们不同。他从始至终都是精兵路线的坚定拥趸,偶尔顺势合营或者扩充都只能看作权宜之计。豢养庞大的军队,对后勤以及操练是极大的挑战,赵当世脑袋很清醒,裹挟蚁附加剽掠的法子当流寇可以使,要定下来万不可能。
他举例子给郭如克等人,说若营中养十万头猪用以作战,将会如何?结果自然是,既要面对战场毫无疑问的溃败,又要担负巨大的钱粮压力,一举双失,何苦而为。郭如克等若有所思,又听他苦口婆心晓以利害,倒也不是不明事体的人,那些不忿的话便都收了回去。按他们所想,多少年同甘共苦都和赵营一起捱过来了,不差这一时。兵没了往后做大做强可以再招,若赵营真给拖垮了,一切都于事无补。
再说“开源”。出乎赵当世的意料,这这一点上,何可畏胸中早有成竹。他主掌营中军资,并牵扯营中钱粮、人事等诸多方面,在后勤这一点上思虑最多,对于这一块的见解营中没有一个人能出其右。
他为赵当世列举了四项方略用以筹措军资。
第一,屯田。这其实也不能完全算作他提出来的,自古屯田皆是利军利民的善举。西汉时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