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余胥(二)

作者:陈安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朱常浩,并以瑞藩的名义拉大旗作虎皮,聚集起更强的力量。

十二月十二日,大寒刚过,派往川北交涉的使者回来,没有意外,以曹勋为首的川北诸将一口回绝了交出瑞藩的要求,并理直气壮声称早和瑞藩上下说好了,等汉中府情况稳定就将他们护送回去。

经过这小小试探,加之最近川北兵马频繁调动,赵当世确认川北诸将有抗拒之心,正式开始筹备作战计划。老样子,通过王来兴早前搜罗的情报以及最近斥候的刺探,川北各军镇的兵力部署大致可知。

分守龙安参将邓若禹所部二千人坐镇绵州,阻挡着从成都府进川北的主要道路。经过绵州的涪江向东南流进潼川州,永宁镇参将侯天锡即带领一千五百人驻扎潼川州州城与射洪县之间,把控水路,并与邓若禹遥相呼应。绵州、潼川州之后的梓潼县,有白水关镇守副将龙辅皇部二千五百人作为后继。因此邓若禹、侯天锡与龙辅皇总计六千人可以说构成了川北兵的前沿战线。

赵当世军队刚到成都府时,邓、侯、龙三部已然各自就位,川北其余各军镇尚且聚集在保宁府境内。但根据最新的线索,受陕西乱局的波及,川北诸军将不敢顾南不顾北,广元守备杨展遂率本部千人回去广元县,驻防朝天关要隘,以防万一。兵力最强的松潘镇总兵朱化龙亦带着五千人进驻剑州,用来兼顾南北防线。而川北镇坐营参将曹勋部二千人、汉羌总兵赵光远部三千人依然滞留在保宁府的阆中县、苍溪县附近。

“朱、杨在北,曹、赵在东,此正为我军催城拔寨之最佳时机。”

赵当世远非王来兴可比,身经百战的韩衮、马光春等军将战争嗅觉的敏锐程度亦远超王来兴军中曾英、刘佳胤等初出茅庐不久的川将。舆图一展开,结合所悉川北兵马的部署,立刻就能看出战机所在。

川北身为战略要地,两端都要重点防御,尤其在陕西明军与赵营兵都逐渐会聚汉中府的当下,对川北诸将而言,北部的防守压力不比南部来得小,势必无法松懈。杨展只有一千人,虽有朝天关天险凭恃,到底薄弱了些。朱化龙的五千人驻扎剑州,既为杨展后备,也属北部的第二道防线。况且剑州虽能通南北,说起来兼顾两端,然近北远南,由此可见朱化龙部的军事重心还是放在北部,与杨展部算是构成独立的战线。

从这里便可以将川北军将们的防守策略梳理成南、北、中三段。南段,以绵州、潼川州、梓潼县为主战区,邓若禹、侯天锡、龙辅皇三部六千人为核心,阻遏赵营北上;北段,以朝天关、剑州为主战区,朱化龙、杨展二部六千人为核心,防止汉中兵马南下;中段,当是以曹勋、赵光远二部五千人为核心,临变策应。

要是放任这三段一线式防守策略成型,考虑到川北地势雄奇险峻,防守效果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然而眼下的情况却是,南、北两段川北兵都基本到位了,唯有身处当中连结两段这最重要的中段尚未成型,依旧滞留在保宁府境内的曹勋与赵光远二部无论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