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所以如果排除叠加法则的干扰,用狭缝挥舞捕捞,很容易捞到那一团团如烟如雾的玩意。
其大小尺度,和原子分子差不太多。
唔,这里所谓的差不太多,是指尺度浮动在两三个数量级内,也就是体积差异在负十亿倍到到正十亿倍之间……这样的差不多。
物理上的确是差很多,数学上两三个数量级,差的也真不算多。
就仿佛病毒和细菌,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差不多,其实大小体积动辄相差百万倍。
这就是反世界的基本微粒——胶子了。
其更准确的内部结构,目前看来,可以套用汤姆生最初总结的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
原子的总质量分散成面包,然后电荷仿佛葡萄干一样,比较均匀的散落在面包中。
叶寒自己则更喜欢称之为雪球模型。
反世界中的物质,就如一场大雪后的积雪,松散,蓬松,洋洋洒洒……
当然如果力量足够大,压力足够强,雪就会化成冰,冰1,然后冰2,冰3,直到冰四十几——地球的实验室只做到二十几号,但纤维实验室已经逼近了五十。
总之,在各种不同的温度、压力、电磁场条件下,雪冰的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假如蓬松、均匀的雪受到了某些力的不均匀的挤压,比如万有斥力、引力、电磁力……便很容易被压缩成一团团。
在压力最小的空中凝成雪花;
在蓬软的雪地里压成雪球;
在各种冰层中压成冰球……
胶子,就是这些雪花、雪球、冰球。
仿佛正世界的原子一般,是这方世界的最基本结构。
只是原子质量集中于核,电子在广大的空腔中随机旋转;
胶子则质量分布均匀,电荷分摊于内部……质量、密度和大小都不太固定,所以被挤成个什么样子,大概就是什么样子了,并不是球形或者纺锤形。
也正因为是这样的松散结构,会吸收这世界无法稳定存在的光子。
于是仿佛一个个小黑洞,光子闯进去就不见了……
让这方世界一片漆黑!
哪怕所谓的熊熊燃烧的火狱,也只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火焰燃烧,是对灵魂的煎熬,并不是真的!
这样的胶子所表现出的性质,和正世界的原子于是便截然不同了。
因为每个胶子形状都是不一样的,质量都是有差异的,就仿佛雪花,看似差不多,其实每一朵都独一无二!
硬要说性质差异的话,倒比较适合如此分类——压实了坚硬的;斥力强发散的;吸引力强凝聚的;力量均衡流动的……
没错,也就是地火水风这么分类。
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