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按理说,这样的事在江湖中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就是买凶杀人。
这杀了就杀了,没什么大不了。
相反有更多的人听到这个事情,还专门带着大把的钱财,前来钱族长所在的城内,希望钱族长把他们主持正义。
事情,看似是向着好的地方走。
这不仅打出了名声,也招揽了生意。
最多就是身为钱族长结拜兄长的城主,派手下询问几句,想知道这位结拜二弟是不是真的‘犯事’了?
除此之外,什么情况都没有了。
可是掌门等人的计划周密,又偏偏不按照江湖规矩的和受害人家属一起奔行几月,跑到了帝都,上告到了刑部。
刑部一查,证据确凿,就随便派些人来抓。
反正是江湖仇杀,抓的着就抓,抓不着就算。
朝廷对这些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在城内杀人就可以。
只是当时的城主接到朝廷密令,知晓刑部来人审问,却是忠与义权衡了良久,最终重情重义的办错了事。
就是他利用权职之便,第一时间没有协助即将到来的刑部,而是提前告知了钱族长,让他早点远离此地。
他则是留了下来,一副运筹帷幄,剩下事情兄长自有安排,贤弟与弟妹等人先走的模样。
钱族长不懂其中的计划,也不知道刑部来人,反而是以为自己在城内‘买凶杀人’的名声,会影响到兄长官职威望,就举家迁移,走了。
殊不知,这样的性质就变了。
从一个可能会翻的案件,或者抓着也无事的事情,变为了城主串联犯案人员。
事情从刑部捅到了吏部,又传达到了礼部、大理寺,最终卷宗放在了丞相桌案上。
也不难看出,当年钱族长的仇家,是想要整死城主。
仇家更知道钱族长与城主的关系,继而利用城主重情重义的性格,来了一手连环计。
直到如今。
城主的冤屈也没有洗白,仍在服刑囚牢之灾,被锁在大理寺的三层,关了整整百年。
张封当日见到的就是他,也听他说了这个事情。
这案,的确判的不错。
城主的确滥用权职。
除非是证明这是一场阴谋,可是人证物证,都有利于对方。
钱族长也的确是杀人了。
这样铁证如山下,怎么翻案。
就连躲藏百年的钱族长,也知晓了大哥的心意,看透了问题,继而没有踏出沏雪山一步,为大哥伸冤。
因为他知道这事不是他小小一个渡劫修士可以翻案的。
如今要是出去,也是赶着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