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青庐待娶、白马迎妻

作者:昱桓公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有过大人物的婚礼,只是像这种好几个大家族一同操办婚礼的热闹日子,倒还真不多见。

也正因如此,洛阳城中人人都想亲眼一睹这两位京城闻名的青年才俊、以及两位新娘子的风采。

许多人心中甚至如是想:哪怕只是远远的瞧一瞧那亲迎的豪华仪仗车队,也是极好的。

良辰吉时已到,洛阳内城的青石官道长街上,数十名身着红色华服、身乘骏马的的夏侯府玄甲卫亲兵,此刻正与一群吹吹打打的的家丁,拥簇着一只八人抬的花轿,跟随在家主夏侯玄的五十辆轺车拱卫的迎亲仪仗车队之后[注三],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注三:魏晋时期,一品官职爵位,举行婚礼的亲迎车,皇子百辆,百官一品五十辆,二、三品三十辆,四、五品二十辆,六、七品十辆,八品以至庶人五辆马车。夏侯玄的昌陵侯爵,品秩正是一品。】

新郎官夏侯玄一身红色喜服、头发上束着红色发带,骑着一匹步态优雅的、神骏非凡的白马,看起来十分的英俊潇洒,引人注目。

新娘子则在城外东郊的青庐纱帐中,等候着新郎的亲迎车架。李惠姑头戴凤冠、身披霞帔,坐在青幔纱帐之中。[注四]她明显有些紧张,不住的揪着红色衣袂。青庐待娶,白马迎亲,而且所嫁之人与自己并非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是情义深重的情郎。这就更少了几分不安与忐忑,心中倍增欣喜与幸福。

【注四:“古代北方朝代的婚俗,新妇要在青幔纱帐(即青庐)中等候亲迎。从东汉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帐篷里举行婚礼,“青庐”一般设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轿的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最后进入青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公子辞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天孙有少女下嫁,吉期也,可备青庐。’古人除把“青庐”作为新人结婚用的婚房外,有时也把结婚称为“青庐”,这一点,与我们现在用“洞房花烛”指代结婚是一样的意思。到了近现代,仍有人把“青庐”指代结婚。”】

不多时,远处帐外的乐声、人声越来越近了,她知道,是他的亲迎仪仗来了。

“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上得花轿入门来……”帐外,随行的夏侯府家丁,以及夏侯玄的亲朋好友,还有围观的路边百姓,纷纷开始了他们“催妆”的胡喊[注五]。荀粲与和逌、司马昭、诸葛诞、卫烈、于桓、毌丘俭等亲友的喊声尤其洪亮,以至于惠姑本就施了红妆的脸颊更是红霞浮动。

【注五:这是古代婚俗,催粧,也叫催妆。旧俗新妇出嫁,必多次催促,始梳妆启行。或谓此为古代掠夺婚姻踪迹而遗留下来的习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谓北朝婚礼,夫家领人挟车至女家,高呼「新妇子,催出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