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怎么了?”
“您画的……这是谁啊?”
陶商眉头一扬,不满道:“这都看不出来吗?是师祖,至圣先师!”
司马懿吸了吸鼻子,不确定的道:“我们的师祖,是山贼头子吗?”
陶商:“……”
这小畜生double!
陶商实在是不明白,到底是这孩子的眼神不好还是自己的笔法真的是那么烂,好好的圣祖孔老二居然会被他误认为是山贼祖师的画像。
这着实是没谁了。
“少废话,让你拜你就拜!难道你不知道孔圣人还有一个绰号吗?”
司马懿眨了眨眼,奇道:“什么绰号?”
“座山雕。”
“哦。”
不管是圣祖还是贼祖,该走出的程序还是要走,一样也不能落,拜完圣祖相之后,便是拜先生,三叩首,陶商终于大马金刀的接受了两个孩子的拜师礼。
拜完先生之后,根据孔先师留下的规矩,学生要赠给先生‘束修’。
所谓的‘束修’,按照自古来理解,指的便是十条腊肉。
多么潮的送礼标准,拜老师送腊肉。
是寓意要把老师当腊肉一样的挂起来晒吗?
在这个时代,腊肉还是非常的贵重的。
想想也是,粮食都不够吃,还吃腊肉……嘚瑟!
但陶商并没有难为两个孩子,司马懿且不论,诸葛亮只是一人留在这,目前纯属于自己供养,就是给了陶商腊肉,那也是陶商自己家的,左手倒右手没什么区别。
这个时代的肉很杂,有没有厂家质检,俩孩子真拿来了肉,陶商也不敢收。
东汉末年的肉干制作原材料太多了……谁知道是什么肉做的。
只要他们心中肯认自己当师傅,心意到了就是好的。
这个环节略过,必须的!
然后是学生净手净心。
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
“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是“朱砂开智”“击鼓明智”,就是由陶商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两个孩子的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寓意着二小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求学之道一点就通。
这个环节出了一点差错,陶商没理解到位,以为点几个点都行。
他在两个孩子的额头分别点了九个点。把俩孩子点的跟真名小和尚似的。
“击鼓明智”则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