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几家报社来采访,可是等到真来的时候张校长才发现这哪里是几家,来了整整两大吧车的记者,还有一辆车是专门运转送设备的,原本计划结束后采访在接待室,这样一下子来这么多人,只好将采访地点改到大会议室,张校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紧张的把自己熬夜准备的稿子忘得一干二净。
“新城实验高中学校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学生内驱力激发,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敢于打破常规,不仅着力于智育,培养文化科成绩优异的优秀人才,更注重学生德育、美育、体育和爱国主义全面均衡发展,学校餐厅的‘光盘行动’就是再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必然产物,是张校长多年来爱心、恒心、决心浇灌下的教育产物。”郭缜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好像他才是这个学校的校长。
“你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悯农》的作者,你能具体说一下学校是如何因材施教打破常规的吗?”一个记者问郭缜。
郭缜看了看在一旁紧张兮兮黑着眼圈的张校长,微微一笑,大大方方的说:“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再美丽的言语的也不如实证,不如让大家猜一下我的口袋里和我的背包里是什么好吗?”
现场的记者没想到这个高中生居然在采访过程中和记者做起了互动,一个个很是吃惊,要知道很多明星和记者互动都玩不转。
“我猜是试卷吧,题海战术?”一个女记者猜道。
“课外书籍。”
“手工制作?”
十几个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却没有一个人猜得对。
“揭开谜底,诸位请看。”郭缜说着将自己的手机从怀里掏了出来,接着拉开,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哇!”现场的记者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接受采访的高中生居然还随身带着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要知道现在很多学校对学生拿手机防的比狼还要死,更不要提笔记本电脑了。
“学校张校长支持我的创作,允许我带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到学校,当然一切前提是我遵守纪律,我想这些就是学校敢于打破常规因材施教的集中体现。”郭缜说完坏坏的看了看张校长,心想:“这下你可不能再拿着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这个要挟我了吧。”
现场的记者赶紧记录,这允许学生学生带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在全国的高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创新了,绝对是个教育新闻热点,没想到今天采访有了意外收获。
“你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我不认为你会有田间劳作的实际生活体验,我们都很好奇,是什么激发你创作完成《悯农》的呢?”一个记者问郭缜。
郭缜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沉默半晌,这让记者们也一起陷入了沉默,现场忽然变得安静。
今天来的记者其实都是周渔安排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集中的一起来到学校,他们都已经知道那天郭缜遭到周渔副主编质疑后六步作诗的事情,也确定郭缜的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