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原先被“软禁”的那些科研人员为主,研究各种各样的高分子材料配方。
研究的对象包括食品添加剂、纺织材料、纳米技术、石墨烯芯片等等。
有了之前的“化学基础知识概论”,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就有了全新的思路和探索方向。
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实验,再实验,所有产出的论文,都归他们实验小组所有。
姜大邺只要求有专利权在手,就彻底放任不管了。
天赋这种东西,只能是放任自由,才有可能会全面爆发出来。
在没有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科研人员会把最大的心思放在自己的兴趣所在上,也间接促使发明和创作的效率最大化。
姜大邺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声望,在国内创办了一个名为《巨匠》的纯中文科学期刊。
期刊为月刊,专门收集国内外各个学术领域的精华论文刊登,只接受汉语的论文。
它虽拥有国际上最高的奖励制度,却没有任何与之相匹配的sci影响因子。
姜大邺却不在乎这些,他只想把自己所有的科学基础知识,分阶段性,一步一步的刊登在上面。
他只要求国人认同,不在乎西方人的眼光。
就现阶段而言,sci论文是国际学术界的顶尖论文。
你说你的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却没有sci论文来证明,是缺少说服力的,是很难得到学术界圈内人士认可的。
足见,sci论文地位之高。
发表sci论文不仅要求科研搞得好,而且必须还得有一个好的英语功底。
这是在国内是最不容易发表的期刊。
sci论文本身来说,华夏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
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
sci论文对华夏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
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有失公正的。
虽然这是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但把天赋和时间浪费在学习毫无用处的语言上,这明显有些得不偿失了。
虽然使得华夏科研可与国际接轨,培养科技工作者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的习惯。
但也制约了华夏的科技水准,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
间接的也让教育部门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外语上,让许多数理化方面的天才学生在半路上腰折了。
姜大邺创办这个纯中文的科学期刊,就是想让更多潜在的天才被发现,被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