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被浴霸炙烤而敞开了衣服的人们立刻遭了殃,而游航和阿拉伯人一样被罩在宽大的袍子里,既凉爽又防沙。
风吹过后,许多人脱下衣服来抖落沙子,游航看着他们摇头。
一个蒙古大汉看到游航脸上似有得意的神色,心中颇为恼怒,竟对汗王怒目而视。
游航的目光与他交汇,丝毫也不闪躲,心想:巴图啊,很快你就会知道我做的都是对咱们有好处的事。
其实这位巴图与游航的矛盾绝不仅仅是习惯和衣着这么简单,其根源在于游航提出的修建铁路连接矿区和恩谕的方案要途径巴图家的牧场,占用他家的土地。巴图对此自然反对。可大潮之中个人的声音如此渺小,以至游航根本顾不上去考虑那么多。他发了一道王令,要征召大量族人来此修路。地方长老按人头摊派,派到了巴图。巴图也无法抗拒,于是怨气郁结于心。
这种情况往根上说正是眼下蒙古族内部对立的一个典型例子,代表了游航和族人之间在观念上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日积月累,使汗王和族人们的分歧日益加深。而与之相对的是,游航和外族特别是第四族群倒是比较契合。双方来往接触,相交甚欢,致使有人猜忌这位外族汗王对待本族利益是否忠心。如此,在内外两边的微妙作用下,游航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和娜仁托雅的感情也多生磕绊。所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汗王的权力强行推动工程,借故经常在外不回,多少也有些赌气的意味。
风平息了不一会儿便又吹了起来,游航盖好食盒的盖子,起身拿起挂在凉棚支柱上的水壶,仰头一饮,却发现水壶空了。
一位眼力见不错的蒙古族小伙子立刻小跑过来说:“大汗,我去给您打水。”
游航本想自己去,但看小伙如此殷勤便欣然同意,将水壶递给了他。
小伙子提着水壶,沿着山坡下到溪水边,四下环顾确认无人盯着自己,便从怀里掏出哈尔巴拉事先给他的药粉倒入壶中。就在他刚把毒药和水混匀,准备往回走的时候,突然从溪谷对面传来一声枪响。小伙应声倒地,眉间被子弹洞穿,后脑破了一个大洞。
“有冤奴打黑枪!”“快跑!”……人们一边大喊着一边寻找掩护。
游航动作很快,躲到了一处只能容他一人的岩缝里。在那里他看不到敌人的位置,只看见自己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几分钟内,战斗完全呈一边倒的态势。对岸的狙击手一枪一个,弹无虚发,而且首选目标都是拿枪的护卫。这些护卫根本找不到敌人在哪儿,和对方比起来,枪在他们手里就像烧火棍,所以很快便死的死,逃的逃,只留下那些工匠、马夫和游航缩在地上不能动弹。
游航此时带着他的手枪,可他知道没用,凭自己这两下子肯定是露头死。
一些工匠被吓得不行了。他们窜出来,或乘马车奔突,或徒步逃跑,像丘塚被毁后的白蚁一样暴露在掠食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