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助手,跟随他爸跟明军作战也是一把好手,不过后来感觉打打杀杀的没有前途,越来越抢不到啥东西,弄不好还要把命丢了,便开始弃武从商,负责阿巴泰一系中商业经营这一块的事务,经常出入张家堡等地,维持着阿巴泰体系微弱的商业规模,在他的经营之下,生意上虽然没有横财,不过也能有些收入。
这些年来,博和讬和外界接触,也能抓住一些机会,赚些辛苦钱,比如去年在南洋维和部队干过一段时间的建州雇佣兵,就是博和讬带出去的,那一次的收益还是不错,维和部队这个雇主也挺大方,给的钱比较厚,只是因为建州雇佣兵们不习惯热带地区的酷热,不得已才离开。
最终博和讬还是留下了几个稍微不怕热的雇佣兵,在维和部队里当教官,教授士兵们使用冷兵器的战术,也算是保留了一条沟通渠道。
而博和讬由此也搭上了南洋的线,增加经营一些南洋和天竺的货物,扩大自己的商业规模。
其实最初阿巴泰的生意做得还是比较艰难的,大海上都是汉商,象他们这种建州的商人往往受歧视,所从事的行当也是一些本大利薄的行当,也就是赚一个辛苦钱而已,不过博和讬仍然乐此不彼的干着。
今年港口一开封,博和讬便出海了,这一次没有去太远,就去了张家港一趟,按理说他作为后金的汗族成员,还有着贝子的爵位,是不应该出去滔海的,但是张家港除外,因为在张家港,寓居的汗族成员可真不少,代善一系、阿敏一系、很多的汗族子弟去张家港盘桓,甚至都在张家港过冬,盖因在张家港的日子过起来太舒坦了,虽然阿巴泰一系在汗族中不受待见,但是为了自己的生意,经常过去跟亲戚们沟通一下还是应该的,毕竟除了亲戚,更重要的还有生意呢。
在张家港活动多时的王喜田有些烦恼,在联络了众多的关系之后,他也没想到从辽西搞大员快炮还有一些难度,也难怪,整个辽西也就不到二十门大员快炮,而且还有后金也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些炮,想要短时间内弄出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不过王喜田的运气比较好,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他和来张家堡盘桓的博和讬搭上了线,正好博和讬那边有两门大员快炮,这是博和讬的三弟博洛某一次在和辽西明军作战时缴获的,不过甚为可惜,明军在逃跑之前把大炮给炸毁了,这两门大炮顶多算是大员快炮的残骸。
虽然是两门报废的大员炮残骸,王喜田仍然大喜过望,很快就以一千元一门的价格把这两门残骸给买了下来,要知道,就算是完好的大员快炮,再加上一百发炮弹,也只要三千元就可以买下来。
生意谈妥之后,王喜田便和办完事的博和讬从张家港出发,经过一天的航行,在当天的傍晚时分便靠上了锦州港的码头。
因为刚开海不久,积攒了一冬的货运量在这几天逐渐释放出来,港口上安装着人力或者畜力驱动的吊机,大量的货物从大海船上卸下来,甚至来不及入仓库,直接就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