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错乱的历史

作者:云梦逸尘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是听进去了,但还是一意孤行。

抱歉,仗要打,长城照修。

面对层出不穷的狼族,帝国边境时常都在打仗,有胜有败。通过战争,帝国从北方掠夺了不少青壮,用来修建长城。

再加上帝国本身的青壮,长城依旧在有条不紊的修建。

但民间征发的劳役,确实少了很多。

然而,在另一边。

修史书的那些人,反倒是找出了一些了不得的东西。

大秦攻灭六国,自然也得到到了他们编篡的史书和文献记载。其中,也不乏民间贡献的各种史料。

这次,帝国欲要编篡一部鸿篇巨论,在天下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无论是昔日已经灭亡了的诸侯国,还是刚刚被灭的六国,都有不少人参与了此次编篡。

许多曾经被掩埋的历史真相,在这次编篡当中开始逐渐现出端倪。

其中商朝时期,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

他继位之初,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百般规劝无果,于是将他放逐到桐宫。在桐宫三年,他悔过自责,后重新当政,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孟子·万章上》记载:“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由伊尹摄政。)

而在战国时期一名魏国史官做写的《竹书纪年》当中,伊尹篡权,后被太甲反杀,不似为人臣者。

然而,巧合的是,在几十年前灭亡的宋国史书记载当中,同样有这么相似的一段。

宋国的祖先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其人被分封为周天子的诸侯,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

所以,两相验证,则证实了儒家所存在的漏洞。

其实,不仅如此。

三皇五帝的旧事也被挖了出来,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与儒家所尊崇的禅让美德发生了极大的冲突,这些史实,不仅在《竹书纪年》当中存在,也在东周所藏的史书中有过详细记载。

而在儒家《论语》当中,孔子却对舜有过极大的称赞,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尧舜虽在高位,掌握国家权力,却一点也不为一己之利,而是全心全意为天下百姓。

《孟子》一书中也曾提到,“”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这一点,再度将儒家两位先贤所推崇的完美君王形象打破。

而且,儒家所大肆批评的商纣王的真实面貌也被还原,这些史料来自宋国和燕国。

史籍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