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备战

作者:米糕羊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

“大订单?”顾客有些好奇。

“是,公廨的订单,不光小店有,别家也有,虽然造价给钱,但也算是官役,谁敢耽搁?”

顾客又问:“公廨不是有自己的作场么?如何会向你们下订单?”

“这不眼见着就要入冬了,万一北虏来犯,可不是要打仗?再说,南边...”

吴二的声音小了些:“南边京城,重阳节时出了些事情,谁知道会不会乱起来。”

重阳节那天,皇帝遇刺身亡,皇太子病重,这消息已经传开了,所以顾客并不意外。

看样子,徐州公廨在备战,防止齐国趁火打劫,因为需要的箭矢较多,所以向民办作场下订单订箭救急。

不过他不急,等得起:“无妨,五日就五日。”

吴二大喜:“行,行!这边请!”

。。。。。。

武库,大量箭矢正在入库,库吏们正在清点,偶尔起意来查武库的李笠,则在一旁抽查。

随意拿起一支箭,仔细看起来。

箭很普通,箭镞为四棱细长锥形,用于破甲,因为是批量制作,所以各破甲箭的箭镞外形都一样。

看完箭镞,李笠试了试箭杆软硬度,又比了比直度。

这是拼接竹箭杆,为三到四根细竹条粘接而成,粘合剂为鱼鳔胶,用机器修型,两端再以丝弦缠绕。

因为取材方便,制作不算复杂,所以产量很大。

如果把箭杆打分数,满分一百分,合格为六十分,这种‘量产’箭杆能有七十分。

由工匠精心细作的‘精品箭杆’能有九十分。

但战场上弓箭手用的箭,讲的是量大、堪用、便宜,所以批量生产的‘七十分’箭杆,对于军队用箭来说就是最好的箭杆。

用的箭羽,也是极其‘垃圾’的鸡毛(取自鸡翅膀尖的几根羽毛),所以造价很低,一支箭的‘出场价’折钱大概是六十文。

李笠将箭放好,看着眼前一大片木箱,只觉看到的都是钱。

再便宜的箭,数量一多,也是个天文数字。

一个弓箭手出征,基本装备是:手中一张弓、羽箭三十支。

三千弓箭手就要配箭九万支。

若这些箭都是最便宜的鸡毛箭,耗钱五千四百贯,还不算弓的钱,后续的箭矢补充还不包括在内。

而徐州军的步兵们,全都要携带弓箭,无论长矛兵、刀盾兵等,临战时先抛射几轮箭矢再换主兵器。

兼职弓箭手的长矛兵、刀盾兵,作战时不需要携带那么多箭矢,但总兵力数量多,加上必备弓箭的骑兵,军队需要的箭矢自然也就更多。

羽箭是消耗品,若预期之中的战斗会很多、战争旷日持久,就得在战前尽可能囤积羽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