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得如此,把腿一蹬又跑远了,跟蝗虫在田野里一块儿自由地玩乐着。
快晌午了,二爷结束了自家麦地的收割,回头望望远远落后的我们,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疲惫地坐在田埂上,划亮火柴点了支烟,喝了几口水,拿起镰刀迈入我家麦地。我们的麦地仅一埂之隔,是有意抓阄抓在一起的。
终于收割完了,二爷再度套上车,他负责装车,我们负责搬运,成捆成捆的小麦在地排车上堆成一座小山。二爷鞭子一挥,“驾”,用力吆喝一声,大驴奋动四蹄,喷着响鼻向前奔去。
我们的打麦场在村西池塘的南沿,经过多年的使用,硕大的圆形麦场平整结实,泛着青光。几天前,二爷已经仔细地清除打理过了。我们七手八脚将小麦卸在打麦场。
所有的小麦集中到场上后,二爷从家里搬来一只大铡刀,父亲负责下铡,二爷负责填麦秸,将每一捆麦秸拦腰斩断。
“为啥要铡断麦秸呢?”我问。
“这样晾晒小麦时好翻动,也能节省碾麦时的时间和力气。”父亲回答。我得到答案,也去帮忙,大家齐动手,将铡开的麦穗部分摊到场内,将麦秸推在场边。
之后,铡好的麦穗在场内被均匀摊开,开始了一两天的暴晒。手爷手执长长的三戟铁叉,在烈日下来回翻动那些麦穗。为防止丢麦,父亲通常要看场,拉一只蚊帐搭在场边,一连睡几个晚上。
“嗯,可以打场了。”接近正午的阳光白得耀眼,将麦穗晒得似乎要着起火来,二爷捏着又干又脆的麦穗满意地说着。
午饭后,二爷拉来了一只大碌碡,汗流浃背,盯着场内的麦穗喘着气。碌碡,一种由整块石头凿刻而成的圆柱形,直径约有20厘米左右,长60到80厘米不等,两边有眼,通过两边的眼儿套上外框,以便拉动。要么人拉,要么依靠畜力拉动碌碡,反复碾压着麦秸,迫使麦粒脱壳。
父亲扛来一根五米左右的长杆,细端缚在碌碡上,自己握着粗端,靠近碌碡两米处拴着那头被蒙着眼睛的大驴。“外外外……啪……”二爷一挥鞭子,碌碡、大驴和他开始了场中的循环转动,二爷掌握着方向,大驴狠命地拉着那只碌碡,那些麦穗在碌碡的碾压下渐渐被压扁、压碎,一颗颗金黄的麦粒脱落下来。
一轮过后,大家用三戟铁叉逐渐挑走上面的麦秸。经过几轮的碾压,场上最终剩下细碎的麦秸,麦糠和麦粒。大家将其堆在一处,二爷看看风向,拿起大木锨扬场。他从麦堆中铲起一铲,“刷”一声扬向天空,那些麦糠和麦粒的混合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后,麦粒整齐地散落成一线,麦糠则软绵绵地落在一旁。父亲手执大扫帚小心地清扫区分着麦粒和麦糠。
优美而节奏的动作,悦耳的响声,渐渐成堆的金黄麦粒,交织着丰收的喜悦,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一幅画。
麦子终于扬净了,我们拿过准备好的鱼鳞袋,将扬净的小麦悉数装进袋子,一趟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