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除了上述三人之外,其他人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以蜻蜓点水般的问候和关怀,来表演一场兄恭妹友、弟悌侄孝的大家庭和睦戏。
就是这样。
因此,照这个道理来讲,张小强再次想道,六叔张祖荣一家倒是可以原谅了,他们反倒成了爱憎分明、不屑表演的典型代表,至少比我们这些“小丑”们强多了?张小强不敢确定。
他曾对他娘李芹儿在闲谈时提过这种事儿,他提出了对大家庭这种亲情的看法,尽管他认为自己负有维护整个大家庭和睦的天然责任感,但不能完全无视这种亲疏差异,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呢?
他娘说:“什么表演不表演我不知道,到底真不真心我也不清楚,但根据老人们俗语,这亲疏都是面儿上的事儿,有事儿能到,大家觉得面儿上好看,这就是亲;倘若平时不理,有事儿也不到,不用你自己去领会,别人也会猜测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说到底,一家不知一家,还凭面儿上热闹来判定整个家庭的和睦……所以说,以这种看法来判断的话,来就是对的,不来就是错的。”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也就是说,你不管有没有真心,只要到了现场,就是亲,就是对的;不到现场,就是不亲,就是错的。说到底,生活还是一场表演,亲人争先恐后向其他亲人表演自己比他人更亲,所有亲人共同表演给外人看,以此证明自己家庭的和睦。
就是这样的逻辑。
那么照这种逻辑来推论时,张小强不禁感到心慌:张家村那些对外表现出和睦的所有大家庭,说到底真如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那般和睦么?
这个问题不便细想,因为夕阳西下,三爷已将一切收拾停当,开始准备做晚饭,他掰了半块干粮、捉了一个大包子放进笼屉里开始加水熘上,另外开始细细切开那只甘蓝,在夕阳斜照的门前残光中,竟然切得那么仔细。
所有人开始告别,张小强缀在后面,最后一个离开,在离开前,他转头望了一眼三爷,脑海里突然莫名闪过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
不过他没声张,也没多作感想,随众人穿过院子,走出大门,随众人各自散去。
回到家后,父亲张祖华一刻不停,急得抓耳挠腮,着急着张大强怎么还不将那该死的陈皮拿来,着急用什么器具来煎汤熬药,清晨几点就需要熬出药来给亲爱的三哥喝到嘴里,最终终于计划妥当,才坐在桌前喝茶抽烟。
张小强眯着眼睛,望着坐在桌旁共同抽烟喝茶的父亲和母亲,不由想起了亲人团团齐聚在三爷家里最热闹的那个时刻,三爷说了一句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他说:“今天很好,走了两家医院,还被小强开车拉着逛了逛市里,还买了喜欢吃的大包子……这下好了,没有遗憾了,也很知足了,真是圆满的一天!”
三爷说这话时神情淡然,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所以大家都没在意,仍然沉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