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度量衡

作者:老大河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以子谷秬黍中,一黍之广,度之九十九分,黄钟之长,一分为一分,十分为寸。

黄钟长九寸,可以横排黑黍百粒。如果是能装一千二百粒黑黍的容器,那就是黄钟之龠,二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一千二百料黑黍重十二铢,即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黄钟,是上古的一种乐器,这个赵权知道。却不知道,中国古代竟然用乐器来确定长度与容积的兑换比。

“那标准到底是什么?黄钟,还是黑黍?”赵权依然没弄明白。

“秬黍,即黑黍,即便如今有,此黑黍也非黄帝时之黑黍。古黄钟律也只能根据古书中的记载考订,其律管所发之音,高低如何是无法确切的推断和证实的。

因此,制乐诸家,莫不各树其说,纠缠不清。

黄钟之声有变迁,使历代黄钟之长并不相等,而黍体本身大小与排列疏密,更是无法一致与统一。

这就使每一个朝代,根据各自礼器,所定的尺寸都不一样。

如西晋荀勖之尺、后周王朴之尺,开皇初调律尺、唐小尺,即便有宋一朝,蔡元定之尺与李照太府尺也不尽相同。”

好嘛,绕了半天,说了跟没说一样。赵权虽然算是长了见识,却已经完全糊涂了。

难怪以前一说到古代的尺寸,总是搞不清,原来就算一个宋代,尺寸的标准都不同。

可是,“米”呢?

赵权呆呆地望着屋顶,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米”是什么。

隐隐约约,他只记得这个单位似乎跟地球半径或是光年有关,除此之外呢,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并确定?

所有人都呆望着发呆的赵权,不明白他为什么发呆。

良久,还是梁申轻咳了一声,说道:“接下去,还有许多事情待议的!”

是啊,还有很多事情!

那就待议吧。

无奈的赵权,只能告诉李毅中,一立方米的水是一吨,先把这个比例记下来,其他的,再议吧!

春耕继续进行。被迫中断的葑田已经来不及补种了,只得最大可能的开发麦田,尤其是抚松县的大片肥沃之地。

罗津的盐田今年要继续扩大生产,造船场也要开始进入试生产环节。

斜寸岭周边的一些牧民,既然已经迁去率宾府,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下来。那个呼勒,可以扶持他成为新的族长,欠他的一堆筹码,就当作是那些族人的赎金吧。

其他迁居到率宾府的蒙古部族,可以照此办理。另外,那里可不能光有蒙古人,其他部族,尤其是山里的野人,也得想办法迁一些过去。

率宾府是要建县的,就称为“海参崴”好了——为什么叫这名字?嗯,听说那边海参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