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千里,前来邢州助我。忽必烈不才,现在还无法给各位应得的回报与待遇。但是相信我,也请相信你们自己的眼光。让我们一起,尽我们的努力,为中原百姓、为蒙古帝国,迎接即将而来的盛世!”
这段欢迎辞说的相当有气魄。
有些儒士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大部分却都感到了震奋。
自金灭亡之后,中原一带,无论是汉人、女真或是蒙古人,再无人敢宣称“开启盛世”。这不仅需要一份充足的底气,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胸怀。
也许此人,真的会是所有中原文人的希望?
谁不希望自己可以避开战乱,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盛世之中。
醇酒美女,和风细月。
醉可枕长诗入眠,醒可饮狂歌解饥。
也只有在和平年代,他们这样的文人儒士,才不用仰武将鼻息以求活,才能重拾自己的尊严,为治理这天下而呕心沥血。
而不是像现在,连当个最小的官员,都没有任何的机会!
好不容易送走了那些儒士,花厅内还剩下五六人。这些才算是忽必烈最核心的幕僚。也是跟了他,最长的一批人。
“士子之心,纯若白雪,当可大用!”
“臣等,为王爷贺!”
这几个人是真心的在为忽必烈祝贺。
当然,也是在为他们自己祝贺。
自收到和林的任命那一刻起,他们这几个人,将会以管理者身份,协助忽必烈,开始展开对中原的治理。
是整个中原,而不是现在的邢州之地!
未来,也有可能,是整个天下……
从这一天开始,未来的丹青之上,必将为在座诸人,留下一席之地。
而这一切,都源于眼前这个,不过三十三岁的王爷。
从今日起,这位王爷将不仅仅是他们的主子了。他们将会陪伴着他,辅佐他,一起走向盛世。
想及于此,刘秉忠等人,不禁热泪盈眶。
在这样人的面前,自称为“臣”,让这些幕僚都感到了全身心的通透与舒坦。
忽必烈再次对着各位团团一揖,说道:“忽必烈能有今日,首先应当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日后,我等当竭力为这天下苍生,为黎民百姓,尽某一份薄力!”
“愿为王爷前驱!”
激情终于慢慢平息。
忽必烈对着众人说道:“诸位随我,自和林到柔远,再至邢州,不离不弃,忽必烈铭记于心!如今,咱们终于可以在中原之地大展身手。
不知诸位,何以教我?”
刘秉忠环视四周,在座诸人,或是他的同乡或是他的旧识,但无一不是通过自己的拉拢,而聚集在忽必烈的身旁。
因此,从